重新发现故乡--《齐鲁晚报》

文章来源:2014.2.24《齐鲁晚报》B01版
文章链接:http://epaper.qlwb.com.cn/qlwb/content/20140224/PageB01TB.htm


在这个时代,我们应该怎样爱自己的故乡?甘肃陇南康县山根村王坪社的20多个年轻人重聚王坪,成立王坪爱乡会,重新发现故乡之美,更关键的,是想留住这份美。

  自2012年起,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等机构在全国发起一场“爱故乡”运动,“王坪爱乡会”作为其中一支最年轻的队伍,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这支由年轻人组成的爱乡会,正在爆发出一种独特的生命力。不同于老年人的怀旧,这是一群已经奔走于大城市和现代生活的年轻人,自发“寻根”,他们需要找回自己的根,找回一种来自故乡和内心的凝聚力。

 

  王坪汉子唱起小调,掌声经久不衰

  “初一大十五,十五月儿高,风吹杨柳摆树梢。年年在门外,月月不回来,丢下妹妹挂心怀。你要荷包袋,怎不亲手来,为何捎书把信带。你要荷包袋,绸缎割着来,五色花线抽着来。”2月16日,王坪社,皑皑白雪、袅袅炊烟中,78岁的瞿克学和妻子在村里一群年轻人的簇拥下,围炉而坐,羞涩地轻唱小调。没了年轻时的气力,歌声却依旧纯朴清扬。

  小调和山歌,在村里代代相传。追根溯源,村民们会说,当年秦始皇发配有文化的人修长城,他们思念远方的妻儿,就有了饱含深情的唱词。

  村里人在山间放牧、田地农耕,头顶蓝天、脚踏土地,嘹亮的山歌荡漾山谷间。山歌小调诉说的多是相思,村里有规矩,父母不能唱给子女听,只能唱给同辈或者孙辈。

  这个村落直到2007年才走出第一个大学生瞿克岚,在福建泉州读大学,周围的同学很少提及家乡,偶尔提起,也少有浓烈的思念。

  王坪大学生瞿克忠在大连理工大学读大四,其他省份农村的同学告诉他,自己家乡早已面目全非。 

  到了2013年,王坪社一共走出了二十多个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如今发现,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好好学习,而是选择辍学追随父母的脚步,外出打工。

  他们开始回望自己的故乡:高山依旧苍翠,因为修通了路,进村砍伐树木的外村人越来越多;河流依然清澈,河水却越来越浅;村里传统文化习俗被逐渐忘却。

  2012年暑假,瞿克忠回到村里,帮家里收麦子。他看见田地里忙活的都是老人和孩子。由于体力有限,很多老人把割下的麦子堆在地里,盖上塑料,等着外出打工的子女回来再搬回家。

  王坪社的核桃树漫山遍野,因为缺少人力照顾,近几年来核桃大幅减产。外出打工的青壮年留下了一个空心村,跟田地一样荒芜的,还有对后代的教育。

  再过二十年,这个村子还会是期望的样子吗?王坪的年轻人决定,要找回正逐渐远离的家乡灵魂,挽救村里好的东西。

  2012年年底,以瞿克忠、张占敏、瞿国峰、瞿克利为首的王坪的年轻人,放寒假回到村子,开始挨家挨户搜集整理家乡的历史文化、山水风情、古话传说和民间歌曲。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最珍贵的东西,就像是家乡这棵大树的根茎,不能断也不能丢。他们甚至挖出了掩埋在土里的石磨,嘱咐村里的老人,一定要保护好家里的四书五经。

  那个寒假,瞿克忠天天往瞿克学家里跑,老人和妻子一字一句说着小调和山歌的唱词,瞿克忠记在本子上,晚上回家再收录进电脑,十天时间整理了一万多字。

  2013年底,瞿克忠他们收集的资料汇集成的作品,赢得了2013年“爱故乡——发现故乡之美”图文征集公益活动的特等奖。这个活动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办,目的在于唤起国人对故乡的美好回忆和细心呵护。

这也许是王坪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站在领奖台上,在评委和观众的强烈要求下,49岁的王坪汉子瞿卫修唱起小调,台下掌声经久不衰。  这个坐落于甘肃东南部、和陕西交界的小山村,开始为外界关注。

 

  让人情味道重新浓郁起来

  进入这个被群山围绕的小山村并不容易。从西安下飞机,要再坐十几个小时的客车,穿过崇山峻岭、踏过皑皑白雪才能到达。

  王坪社分为王坪庄、阳坡(张家山)、安方坪三部分,2008年汶川地震过后,王坪的很多老房子都成了危房,借助政府补贴,多数村民都在原有房屋附近盖了新房。

  张氏先人的墓碑群就在阳坡的房屋院落之间。这是一块不大的空地,墓碑林立,空地前耸立着一棵两人合抱的松树,树顶如巨伞,为先人们遮风挡雨。

  村里的老人希望后代子孙记住每位先人埋葬的地方,除夕、元宵节和清明节都为逝者点蜡烛、烧香祭拜。

  张芙花在甘肃读大二,以前不懂这些的她如今觉得,对于先人的尊敬,是将家乡人团聚在一起的重要纽带。这种观点也为越来越多的王坪年轻人接受。

  2月4日晚上7点,王坪的20多个年轻人坐在了瞿克忠家的客厅里,经过8个小时的讨论达成了共识:成立王坪爱乡会,口号是“用文化提升思想,用行动践行初衷,用真爱守护家园”。

  20多个年轻人里有大学生、高中生和初中生,也有已经工作的,在充满民间传说的王坪大山里,他们开始为家乡每个有来头的美景起名字,为一口美丽的山泉到底叫“龙眼泉”还是“灵眼泉”争论不休。

  在王坪爱乡会成员们看来,他们要做的,就是守住家乡的习俗、传统和美丽风光,开阔村民的眼界,不能让王坪的未来变得面目全非。

  每年冬季,王坪社都要举办为期三天的“迎神”活动。第一天开坛仪式,唱三皇五帝、开天辟地;第二天唱三教圣人的诞生;第三天下午开始进行全村大游行,四个人抬着神的塑像走在最前列,乡亲们浩浩荡荡跟在后面,从各家门前经过要燃放鞭炮。

  这是王坪最热闹的时刻,也是村民间人情最浓烈的时刻。王坪爱乡会的成员们感觉,已然逐渐淡漠的人情,曾是中国乡村最珍贵的传承,如今却是王坪最该找回的。

  王坪爱乡会成员张占军记得,小时候有哪家盖房子,村里人都抢着上门帮忙,不要报酬,屋主只需要请大家吃饭就行,帮忙的人干劲十足,当成自家的事来做。如今来帮忙的人越来越少了。

  成员张芙花常会想起,小时候王坪没通电,一群小孩子晚上赖在某位老人家里,围着火堆听故事。故事里有神话传说,夜深了,孩子们不敢回家,老人挨家挨户把孩子们送回去。

  这帮吃百家饭长大的年轻人还记得,小时候放学回家,如果父母回来晚了,自己会被邻居拉到家里吃饭。如今走出王坪后,他们听到的却是农民上楼,邻里间互不来往。这是他们最不希望看到的家乡的一种未来。

身在外地,夜晚躺在床上难以入眠时,他们最怀念的,除了家乡的酸菜、黄酒和面食,就是家乡的这股人情。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王坪的人情味道重新浓郁起来。

 

  老祖宗的东西能继续传下去

  王坪爱乡会成立前一个多月,济南大学、南昌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15名大学生和这帮年轻人联络去王坪支教。两周时间里,这些大学生为山根村和附近60多个中小学生辅导功课。

  15名大学生住在村民尚未搬进去的新房里,盖的是王坪年轻人从自家抱来的被褥。今年,村民将陆续搬进这些新房,再有外地大学生来支教,住在哪里将是最现实的问题。

  1月22日,本地和外地大学生联合举办了村子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运动会、联欢晚会和象棋比赛。一家三口吹气球、三个村庄拔河争霸,从几岁孩子到七十多岁老人,都成为积极参与的选手。

  两天之后的晚会从下午4点持续到晚上8点,年轻人们在简陋搭建的舞台上唱歌跳舞、用本地方言表演小品。登上舞台的,还有王坪社身着盛装的羊皮鼓传承人们,他们是“迎神”活动中的重要角色。台下聚集了五百多名观众,除了王坪村民,还有很多人专程从别处赶来。

  村民的热情让王坪的年轻人备受鼓舞:原来自家村子里的孩子们,也可以像电视上的城里人歌唱得好听,舞跳得好看。

  有村民告诉张芙花,运动会和晚会办得真好,自己从来没有这么开心过。张芙花想把风靡全国的广场舞引进王坪社,可当她劝父母出去“扭扭”时,父母回答干脆:这么大年纪了,多丢人。 

  “村民缺乏自信,他们总是觉着自己的家乡处处不如别人。我们第一次在电脑上把拍摄的村子照片给村民看时,乡亲们一脸惊讶:原来自家房子在电视上这么好看。”瞿克忠认为,村民的自信对保护家乡至关重要。

  越来越多的王坪村民外出去新疆、内蒙古、浙江等地打工,他们是城市人眼里的农民工,在异地生活艰辛,但王坪爱乡会的年轻人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至少可以让父辈们在家乡找到一些快乐和自信。

  曾有邻居问过瞿克忠的母亲:你儿子整天带着大学生们跑来跑去,能给村子带来什么好处?

  但越来越多的王坪人看到了这帮年轻人的努力,对一些事情开始反思:外面什么树木价格高就挖什么树卖钱是不是太短视了?外出打工后小孩的教育怎么办?

  78岁的瞿克学曾经觉着,自己和老伴年纪大了,小调和山歌并不时髦,年轻人都不感兴趣,对于这些民俗的传承,他们并不抱有希望。年轻人的坚持,开始让他觉着,老祖宗的东西,也许能继续传下去。

  1月27日,王坪的这帮年轻人领着村里的孩子们,进行了一次“王坪垃圾清理运动”。缺少垃圾统一堆放处,村民们经常会乱扔乱倒。

  捡垃圾从下午2点开始,队伍分了几拨,队员们手里拿着火钳子和袋子,沿河沿路捡。在捡垃圾的三个多小时里,大学生和高中生们不断向身边脸蛋儿冻得通红的弟弟妹妹们发问: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捡垃圾吗?

  虽然资金和场地问题让人发愁,但王坪爱乡会下一步的计划是建立王坪图书馆、夜校和补习班,推动村里民主选举。他们要的是“真实可以触摸、宽广可以依靠”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