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新生|9月27日项目启动仪式,福州见!


在正荣公益基金会推动社会跨界合作、支持本土力量保育本土文化的这几年,我们接触到的老手艺人总称自己为工匠,他们几十年如一日重复自己的手作工艺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并慢慢成为行业类优秀职人,没有人比他们更熟悉物的特性、技术的纯熟和细节的处理。

正荣公益基金会与《HOMELAND家园》联合发起“手艺新生”公益项目。手艺新生项目选择曾经承载福州人传统生活、如今日渐式微的老手艺,征集年轻设计师与艺术工作者配对合作,在了解了传统手艺的基础上进行再设计,为其开发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审美和实用价值的产品,使这些手艺得以传承和发展。我们所挑选几种老手艺,均是老福州人生活中最常见的手作,希望两个时代的碰撞带来新的灵感。

目前我们正在选定这批年轻的设计师与艺术工作者,之后的三个月,入选“手艺新生”项目的年轻人们将得到“手艺新生”项目基金的资助,在福州生活一段时间,拜访这座城市的老手艺人,选择一位跟随学习、以达到扎实地了解日常技艺的目的。这些年轻人也需要在项目规定时间内,在传统手艺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审美与设计理念,创造出全新的产品。

这些再设计产品制作完成后,不仅将构成“手艺新生”项目的一个展览,同时我们也将尽力把其中优秀作品生产出来融入生活。

 

9月27日,“手艺新生”项目将正式启动,启动仪式会以分享沙龙会+老手艺装置展+启动仪式形式呈现。

———————————————————

“手艺新生”分享沙龙  

time_2014年9月27日14:00-16:00

add_林则徐纪念馆(福州市鼓楼区澳门路16号)

此次“手艺新生”项目我们邀请了一共7位设计师、建筑师与艺术工作者作为我们的项目顾问,他们或者是在台湾有过相关的项目参与经验,或者常年关注老手艺传承与活化,或者是是有成熟的产品运营经验。在这次的分享会中,我们邀请了其中4位顾问来与我们一起聊一聊他们这些年来关注老手艺的过程中的心得与感受。在今年11月,“手艺新生”中期分享会中,其余几位嘉宾也会来到福州与我们一起聊聊他们这些年来的思考。

现场座位有限,请发送“姓名+电话+手艺新生分享会”至“HOMELAND”(微信公众账号),前80位报名的读者将得到参与机会。

 

分享沙龙到场项目顾问:

廖柏晴

台湾木思创意设计总监,设计理念多涉及古老手艺与现代科技、环保概念以及自我生长环境的结合。

陈祖腾

“藤腾田tententin”家居设施品牌创始人,挖掘福州本土传统手工艺,并加以设计、生产出符合现代人生活审美的产品。

卢佳伦

陶艺家,多年潜心制陶,挖掘与发展福州陶文化。

李敏宁

收藏家,开设汉脉艺文空间,创办有茶器品牌“汉脉”,关注传统文化与手艺对当下生活的意义。 

 

“手艺新生”启动仪式&福州老手艺展 

time_2014年9月27日16:00-19:00

add_三坊七巷光禄吟台(自吉庇路与澳门路交界处进入南街百余米处)

9月27日,“手艺新生”项目将正式启动。启动仪式由《HOMELAND家园》、正荣公益基金会、福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局联合主办,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福州市三坊七巷管委会、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承办,此次“手艺新生”项目的老手艺人、设计师、项目顾问也将来到现场,共同出席启动仪式。启动仪式现场,将有我们为这6位手艺人特别设计的“老铺重现”,老手艺人将在这里展示、制作他们的手艺作品,并与观众进行自由、简单的互动。傍晚时分我们还邀请了福州市闽剧院的年轻人为我们带来传统闽剧折子戏。

现场开放,欢迎前来。

 

福州老手艺展:

 

邱亨铭,1939年生,13岁开始做漆,明德漆艺厂创始人

在上个世纪90年代手艺没落之前,脱胎漆器厂活跃着一拨手艺纯熟的漆艺手艺人。今年75岁的邱亨铭,13岁开始做漆,父辈曾在沈家作坊学艺,后为沈绍安兰记代工,1988年邱师傅从第二脱胎漆器厂退休成立了明德漆艺厂,主要完成来自日本的订单。这些年来邱师傅带了不下四五十个徒弟,但坚持下来的人还是少数,在邱师傅的作坊里也有一些做了几十年的老手艺人,因为年纪渐长,手艺吃苦,便纷纷改行。邱师傅欣慰的是自己的儿女,都回到了作坊里,家里也计划着让孙女学习美术专业,他深知传统技艺需要更多新鲜的血液,才能不断发展,因此也欢迎年轻人来学习大漆工艺。

 

何敏文,1958年生,8岁开始学艺,15岁正式入行,竹器店第四代传人

何家世代与竹子打交道,1955年生的何敏文,作为竹器店的第四代传人,8岁开始学艺,15岁正式入行,年轻时同辈人赶着热潮上山下乡,他却跟着父亲安安静静地在乡间做竹器。改革开放初期便在澳门路开起了竹器店,虽然后来有段时间不景气,但是仍没想过丢掉这一门手艺,现在孩子已经不愿意继续做,剩下何敏文和妻子两人守着竹器店,何师傅仍希望有年轻人能够跟着他将这门手艺传下去。

 

金德祥,1931年生,15岁入行,“金福盛”皮枕第三代传人

金德祥祖上的“金福盛”便旧时福州有名的皮枕店之一。几年前金德祥师傅便是断断续续地做着皮枕,遇到好皮了,做一批,没有,那就等着。这可能是福州最后一家还在坚持着高品质皮枕制作的老牌,金师傅的作坊就在自家楼下的杂物间门后,今年83岁的他已经停工好长一段时间,金家祖上原本有规矩,手艺不传外人,但金师傅却很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将这项手艺传承下去。

 

郑力立,1985年生,从事剪刀手艺十几年,“郑兴利”剪刀第五代传人

郑家的祖辈郑兴利早在1904年便于福州横屿乡制作剪刀。1914年,第二代传人郑金财将剪刀铺迁到了茶亭街,郑德官从小便看着父亲打制剪刀,后来顺其自然地入行学艺,几代下来,工艺不断改进,在父亲手上已经研制出十几种剪铁的专用剪刀,成为当时的“铁剪王”,几乎是“剪铁如布”。郑德官的孙子郑力立刚至而立之年,却已经有了10多年的从业经验,手艺颇得老辈赞许。现在他们一家三代人还在坚守着老铺,年轻人也在思考着如何将老铺的手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可以让“福剪”重新回到生活中去。

 

郑祥霖,1947年生,自幼学习花灯手艺,祖传三代手工花灯手艺人

郑祥霖师傅祖辈均是在南后街制作花灯,目前是福建省花灯制作的“非遗”传承人,他最拿手的舞龙灯工序相当复杂,制作一条舞龙灯,大约需要半个月的时间。因为耗工费时,花灯也与许多手工艺一样渐渐式微,但郑祥霖师傅却十分希望有年轻人能够传承这一门手艺。

 

黄石古龙窑,已有300多年制陶历史

福州市陶瓷艺术研究会会长卢佳伦早年就读于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后致力于更新福州陶瓷文化,一直对福州陶瓷追根溯源,历经周折终于找到了福州地区遗留的最后一处“活着”的古龙窑。卢佳伦扎根于古窑口,守望着这座百年的龙窑,向老窑工们学习与交流。不久前在窑址打造了一个福州海峡陶艺交流中心,同时也希望更多年轻人来到这里,向本土的老师傅们学习制陶工艺,再设计出适合当下生活使用的陶器,让这片古龙窑重新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