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人物07】刘云杉:应试教育成功者的狭隘利己主义比比皆是

由搜狐教育与LIFE教育创新、国家图书馆、单向空间联合推出的“为生活重塑教育”系列演讲会第二场于3月28日举办,沙龙的主题为:从应试教育突围——教育与生活。以下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云杉的发言:

中国教育现状:为竞争而学

什么是人民满意的教育?以前要求有学上,今天要上好学;既要学的轻松,给家长减负,同时又要学有所获;要求学的东西兑现率高,有很好的机会、更有竞争力的文凭、相同教育符号,并能跟优质教育资源紧密相连。教育行政部门让大家减负,家长着急了,培训机构不高兴了。家在教育行政部门减负以后着急了,自己送到培训机构,变成急躁的功利主义者。

  

我们今天更多地把优质资源用在精英教育上。这样一种精英学校的存在是民主和特权,是符号政治和资源配置的现实展开。在这样一个精英教育环境下,优质的学校越来越好,具有竞争力的学校特权是被严格限定的。我们看人民投资教育,基本的民意是什么?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是一个基本的期待。在这个期待里面,什么是人民满意的教育?人们希望教育机会均但不接受教育的失败,期望教育有高兑现率,能马上看到文凭,要具有比他人更强的能力。有一定要比别人更优越的心理的同时,又期待民族社会的教育机会均等,这是个极大的悖论。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整个社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整个社会国家都习惯了这种向上流动的速度,以之为常态。而这种向上流动的激情遭遇了社会结构的日趋稳定,发展趋于平缓稳定。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是这种向上流动的路径依赖,我们就有了这段时间的过渡教育。在这段时间,我们三十年要走别人一百年走过的路。这个背景是要“赢在起跑线”的动力源,家长们不允许失败,不接受平庸。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教育不在是教育,是在争取家庭财产保护权。

  

我们看到中国家庭教育是为竞争而学,我们看到中国学校教育在做什么呢?是让所有的孩子都一样的好。中国孩子的能力标准差普遍低。标准差普遍偏低,是由于我们统一标准,消灭差生。钱学森先生曾问过:我们的学生学得这么辛苦,可为什么还是缺乏核心创造力?我们训练乌龟跟兔子一起赛跑,还不允许让他们失败。乌龟不能输给兔子的游戏规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否认龟兔之间有自然禀赋的差异。人们建立对兔子的崇拜,拒绝认识与反思规则的不正当性,建立对秩序的认同,对自己命运的接受。这样的做法,最后只会造成整体平庸!

 

最好”让“好”变糟,教育成为稀缺机会分配的代理者

 

现在的教育过分强调“最好”。但是“最好”意味着存在“位置性的商品”,物以稀为贵,拥有者越少,它的符号效应越强,它能让“好”变得糟糕。于是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在大众教育中保持精英文凭的可识别性、可交易性?有人选择更高学历的教育,或者把孩子送到海外去接受不同的教育。

  

今天的中国教育,筛选功能捆绑了培育功能。在中小学减负背景下,筛选和培育离奇的分离了,在学校里很轻松,真正选拔的权利搁在培训机构里了,培训和筛选离奇地分开了,筛选的权利让渡出去了。于是家长们更着急,接着做更多的教育投入。

  

我们希望拥有教育机会均等的权利,这个愿望在一个社会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都比较均衡的前提下才能比较好的实现。如果后者不能得到很好保障,仅仅希望通过教育的权利,教育机会均等的薄弱力量来推动社会诸多层面的公平,实现所谓底线平等的话,无异于螳臂当车。这是教育会出现一个显性功能——人们期待教育成为夷平社会阶层的利器,人人通过教育达到一个位置。在这个过程中就出现了个人主义、机会主义的竞争,看似社会团结和社会整合,实质导致社会分裂。而教育也会具有隐形功能,在民主社会中,政治层面上的平等参与动员,经济层面的投资收益诱导,让越来越多人卷入竞争——不管是兔子,还是乌龟,都来比赛跑步。这是一场诡异的赛跑中,教育已经不再是教育,教育既是冷酷且功利的稀缺机会分配者,更用一套充满正能量的心理按摩术,化解种种怨言疑惑,维持着人们对规则的信任与服从。

 

教育务本:因材施教

 

我们回到教育根本,我们一起探讨知识教育限度问题。现在知识教育放在一个太重要的位置。教育最重要的认识你自己,自知者明,自胜者强。我们教育当中有太多的拔苗助长,有太多的削足适履。德性在本质上是适度,善的生活是按照自然的本性去生活,安于特定的界线。我们到底应该学习什么样的知识,教育如何不糟蹋我们,这个问题是整个教育史上当中一个极其经典的提问,这是法国的蒙田发出的提问。知识不是意味着越多越好,知识是危险的双刃剑,可以阻碍和伤害他的主人,落到笨拙、不娴熟的人手中,还不如没学过的好。

  

我们来看看现在学校教育当中的知识学习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在我们所获得知识中,有些是假的,有些是没有用的,还有些知识会让掌握的它人变得骄傲,而真正有助于幸福的知识非常少的。我们培养了很多学舌的鹦鹉,这个鹦鹉学舌是什么样的状态呢?他学了很多的公式,但是他并不了解这些公式的意义,他的脑袋如同一个散乱装满了书籍、灰尘和蜘蛛的屋子,他们勤奋的劳动,只是把自己的记忆塞满,只是把知识装在脑袋里,非常诡异的是,这些人把知识塞在脑袋里,他的思维能力却处在睡眠状态。

  

怎么学习适度的知识,这是一个很好的提问,和能力符合的知识,保护孩子自然的特征和自然的能力,这个能力来自神性。卢梭的自然教育中有一个建议,在孩子12岁之前,不应该争取时间教授他们知识,而应该把时间白白浪费过去。在他们的心灵还没有具备种种能力以前,不应当然给他们运用他们的心灵,因为,当它还处在蒙昧状态时,你给它一个火炬它也是看不见的。我们必须锻炼他的身体,他的器官,他的感觉和他的体力,但是要尽可能让他的心闲着不用,能闲多久就闲多久。同样卢梭还说:“一到他开始懂得道理的时候,就绝不能使他把自己同其他孩子相比较,即使在赛跑的时候,也不能使他有敌手或竞争者;我宁肯让他一点东西都不学,也不愿意他只因处于妒忌或虚荣而学到很多的东西。”这个背后有一个基本原则,不能僭越他人,人在心中设身处地地想到的,不是那些比我幸福的人,而只是那些比我们更可同情的人。为了使一个青年人心存博爱,就绝不能使他去羡慕别人红得发紫的命运,应该向他指出这种命运有它阴暗的地方,使他感到害怕。

 

应试教育成功者的狭隘利己主义比比皆是

 

我们能看到在中国的国情里面,应试也是一种基本的素质,应试成功者也有很高的素质。这些所谓的成功者,为成功所付出的代价已经太多,影响很大。就像我们看到应试教育有很多鹦鹉学舌的孩子,学到的知识完全没有走心。这些知识储存脑袋里商品一样,没有变成化学反应,没有变成他的禀赋、生活当中的趣味和判断。还有一种比较低等的鹦鹉学舌,我们出了很多的专家,他们在某一个非常狭窄的领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超出他的领域就一概不知,完全没有兴趣,这种狭隘利己主义比比皆是。还有理论家说起来头头是道,怎么融会贯通,对他们而言却是很大问题。在应试教育成功者背后,我们的个人也好,我们的文化也好,我们的社会也好,都付出高昂的成本。

 

让农村孩子选择喜欢的事情

 

我不喜欢单纯把农村和城市分开。问题的关键是我们今天不能够很好的处理知识教育和人的关系,不仅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给农村孩子机会,也把中国社会大中上层的孩子给绑架过去了。教育除了知识教育还有德性教育,还有信仰教育。其实知识教育背后还有一个合适秩序的问题。在我们大多数的教育当中,我们没有给我们的孩子足够的耐心,让他们慢慢地,真正地在客观事物中保持一个自然的、朴素的好奇心。他们更多是为了虚荣去学,虚荣心、竞争心捆绑在学习的背后。刚才杨老师我们有好多奥数高手、培养了很多博士,但是这些知识没有变成由衷的热爱。这样一种非常精致的利己主义不培养团结的人,而是鼓励一个人对一切人的战争。这样的竞争非常残酷,因为竞争的回报是非常抽象的,非常不确定的,每一个人都可能失败。但是这个竞争非常具体,你和你身边每一个同学都在参与。而其中城市中产阶级参与热度更高,行动力更强。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是简单讨论农村的孩子要不要去学习职业技能,不是这样的,而应该把这个问题还原教育的本质,让他们选择他们喜欢的事情。

 

身体和心理没有培育好,知识学习只能事倍功半

 

不要怀疑人们的趣味,不要怀疑我们家长的选择。微信圈里有很多关于美国教育的分享,很多中国家长考察美国教育发现,在小学阶段的知识教育方面,我们中国孩子比美国孩子强太多。美国孩子12岁之前更多是在大自然里、阳光下奔跑,他们不断长身体、长体力,丰富感受。这些东西成熟以后,为中学、大学以后努力学习知识打下非常好的基础。假如身体和心理没有培育好的话,知识学习只能事倍功半。我们发现中国的小大人们,小时候聪明好学,到大学就倦怠了,因为他们对知识不感兴趣,该去长身体,通过感受体验丰富知识、建立联系的一环严重缺失了。

本文来自于搜狐教育·掷地有声

#LIFE教育创新首届峰会报名#

LIFE教育创新是一个平台,它与国际教育前沿接轨,亦将汇聚国内优秀教育创新案例,它旨在聚集先进的教育实践,展现自下而上教育变革的力量,反思教育的问题并寻求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主办方:21世纪教育研究院、北京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新教育基金会 
资助方:福建省正荣公益基金会、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
协办方:搜狐教育、教育家、中国教育在线、中小学管理、中国青年报、中国发展简报、北京源创教育研究院、21世纪经济报道、Aha社会创新学院、爱聚公益创新机构、我们的教育、单向空间、沪江网、文津读书沙龙
时间:2015年4月25日至26日(星期六、星期天)
地点:北京新世纪日航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