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问资助者13 | 陈婷婷:做喜欢的事情你不会做的很差

(呈现中国资助者的生活片场。社会资源研究所十问资助者13个访谈。访谈时间201549日。)

 

陈婷婷,香港陈一心家族基金会执行总监。陈一心基金会成立十年以来,深入扎根教育领域,在国内推动阅读和体验式学习,已资助200多个伙伴机构并与国内很多草根NGO有着良性的互动与合作。陈婷婷非常热爱她的工作,因为她觉得教育本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新晋妈妈的体验让她对自己过去6年的教育耕耘以及教育的意义有了更多思考。她承诺自己不会成为怪兽家长,能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成为更快乐的人。

 

1. 过去一周做了些什么?

陈婷婷:3月中旬休完产假回来上班,一直在追赶工作节奏,逐渐回到正轨。因为基金会项目主要在香港、大陆和加纳,上周主要在台湾、香港。

在台湾与项目顾问、培训图书馆老师见面,谈未来计划。因为台湾教育走得比较前,所以会引入当地培训资源,这几年来已建立稳定合作关系。

 

而在香港主要是一些日常跟进和机构内部管理事务,一是准备6月份基金会举办的家族公益对话;二是做尽职调查,与申请项目的伙伴机构碰面,沟通讨论新的项目书,提交理事会评审。基金会内部治理比较规范,理事们组成多元,积极参与理事会、季度委员会,与项目团队保持紧密互动并持续发挥作用;三是准备年度报告,将在6月前发布。

 

台湾是一个让人感动的地方,不仅阅读做得好,跟人相处也很舒服,可能与受日本文化影响有关,人情味、文明礼貌程度更高一些。我是一个粗心的人,走在街上,经常会有人提醒:小姐你钱包开了。你衣服穿反了,陌生人会主动给你帮助。而在香港就不同,快节奏、金融城市、竞争压力,很少有人会停下来跟你搭讪。这种不同也与教育有关。香港走精英路线,台湾教育更人性化,人们容易知足而快乐。在任何一条街、一个咖啡馆,你可以放慢脚步享受生活的乐趣。

 

2. 最近资助或了解到的最有趣的项目是什么? 

陈婷婷:支持智乐儿童游乐协会做一个关注儿童游戏权利,推动香港地区共融游乐场”[1]建设的大型倡导性项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也参与支持。提出共融是基于平等机会和儿童权利的视角,希望无论年龄大小、身体状况如何都能共同游玩。 其实智乐一直做游戏并且在自己领域做的很好,我们2004年开始合作。但不是说NGO做到领域最好就够了,还要看关注的问题是否发生根本改变,还能多做些什么?所以我们想要推动他们再往前踏进一步。

 

即使在香港这样发达的地方,也没有一个公共游乐场的设备和支援设施考虑到不同儿童尤其是特殊儿童的需要。于是,从一个试点开始,我们除了资金支持,还参与项目设计,引入倡导视角和资源,包括拍摄纪录片,公关公司推广策划等。通过设计比赛,吸引不同利益相关方家长、特殊儿童家长、专家们的参与,与建筑师合作做出一个体现人性化设计,符合不同孩子在不同阶段不同生理状况的游乐场蓝本,并结合公关、营销策略动员公众参与体验和了解共融游乐场,引起政府关注,让建设更多共融游乐场成为可能。我以前工作跟倡导有关,这个项目能结合到老本行挺兴奋的。

 

3. 最近做得比较满意或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陈婷婷:昨天,接待了一对夫妇。他们说我们基金会治理不错,过来学习经验,看怎么评选项目、怎么利用好资源,聚焦领域等。其实现在不乏愿意掏钱做慈善的有钱人,但却少有人关注资金使用效率。看到他们有改变觉得挺有意义,也乐于共享我们的知识经验,希望有能力作资助的人从公益视角切入,做解决社会问题根源的事。

 

4. 最近有没有觉得无力或者无意义感的时刻?

陈婷婷:一直都很满意自己的工作状态。其一、每天过得很快乐,团队相处融洽,成果而非过程管理,自由度大;其二、每天都在不断学习新的东西,我会鼓励团队成员多出去交流学习,与合作伙伴共同成长;其三、在家族基金会没有筹款压力,精力可以全部投入到工作目标的达成,常常觉得自己很幸运。所以,除了项目支持,也会投入伙伴能力建设、机构运营和人员成本。

 

但教育本应是一件能够带来快乐的事,看到世界上这么多矛盾冲突,如恐怖袭击、种族冲突,前几天大学伤亡事件,叙利亚战争、难民等,还有这么多处于苦难中的人们,连基本生存权都没有保障,更无法享受到教育权利,我会觉得很无助、很强烈的无力感。同时也觉得自己很幸运,与这些苦难相比,更应该做好工作、珍惜生活!

 

5. 最近在集中琢磨什么问题? 

陈婷婷:在教育领域工作越久,尤其是当了妈妈以后,对教育的意义就会越来越多关注和思考。我希望孩子能够成为怎样的人考试第一、上哈佛、去投行、挣很多钱,就代表快乐吗?全世界唯GDP至上,财富就代表成功,却很少用快乐指数衡量,你的健康、你的家庭、你与周围人的关系、有没有时间给自己,有没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在街头卖艺,但我热爱生活、满足而幸福,你凭什么来评价这个不好?研究显示,等这一代孩子长大,70-80%的工种基本不会存在,那我们还用传统的模式去评估和培养孩子有什么意义?

 

我们项目有两个重点,一是阅读,二是体验式学习。就是要挑战传统教育思维,挑战单一模式,用开放的、好玩的方式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勇于尝试,快乐的人。要发掘和尊重孩子个性,不是每个孩子都要考第一、成为李嘉诚。我们给合作伙伴、家长、孩子体验多一种选择,有机会看到更多可能性,至于哪种模式更好,自己去判断。

 

6. 最近哪本书/哪部电影/哪个人对你特别有启发?

陈婷婷:Madeline Levine的《Value of education[2]。她是斯坦福大学教授,心理学和儿童发展专家。我在香港听了她的讲座,也在看她这本书。与我最近对教育意义的思考很有关联。其一,资源多的孩子并不一定快乐。香港有很多怪兽家长,顾名思义就是家长变成了怪兽,对孩子过度保护,反而给孩子带来很多压力,不利于成长。那我们如何管理自己,给孩子一个更适合个性成长的环境,而非物质环境。其二,与工作,对教育非单一模式的理解相呼应。我相信,只要找到你喜欢做的事情,无论怎样也会快乐。我们推广自由阅读、快乐阅读、自主阅读,是为了扩展孩子视野,让他们找到喜欢的东西,从而获得快乐、幸福的能力。如果我们的伙伴重视阅读,只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甚至要定考核指标,那就会将乐趣抹杀过犹不及,偏离初心。因此,在工作中我们也会花很多时间去跟伙伴沟通,影响他们。

 

7. 最近最关注哪个行业话题/事件?

陈婷婷:两件事:一是食物浪费。香港是一个很富裕的地方,但每天有三分之一的食物浪费,相当于每天3200公吨可以装满120辆双层巴士。资源过剩,浪费速度在过去十年是成倍增长,与消费习惯、生活方式相关。我自己会留意一些处理剩余食物的机构或NGO,比如超市当天剩余新鲜食物,五星级饭店自助餐处理,是不是能够再包装利用发给有需要的人,如低收入家庭,老人福利院等。

 

二是空气污染。柴静的纪录片,看了很震撼人心,可以登上国际纪录片舞台。在中国这么富裕的国度空气搞成这样很可惜,是人类对财富对消费的过度追求,直接影响生活质量,但要让人们为此控制过度膨胀的欲望,节制生活,改变观念,却很难。为什么在欧洲骑自行车是环保、国内要开车才觉得体面,这些最终都会回人的因素,与文化、传统和教育相关。

 

8. 最近关注哪个社会议题/事件?

陈婷婷:印度的性侵文化。看到英国BBC的纪录片《印度的女儿》(India’s daughter),讲述一个23岁女生晚上9点在巴士站惨遭多人轮暴性侵致死的案件。不同人群男性、辩护律师如何为加害者辩护,甚至女性自身也都指责或污名化受害者:自找的,谁让你晚回、不洁身自爱、不懂自我保护等等,把印度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摆上台面。这也让我们正视,同样是传承千年文明古国的中国,这些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如何影响着我们,影响着社会对男性、女性的期待和评价标准。有很多情妇的男人可以说是成功,但有很多男友的女人却被骂作淫妇。希望教育在挑战传统观念,推动男女平等上不缺位。

 

9.假如要向行业外的人介绍你的工作和扮演的角色,你会如何描述?

陈婷婷:我是慈善资金的管理者,希望世界因为我对慈善资源的有效管理而更美好一些。具体工作围绕三个方面:第一,做好家族慈善资金管理,保证资源有效使用;第二,挑战单一教育模式,提供更多选择;第三,支持推进行业发展。我是机构管理者,也是服务行业的人,角色随境而动:批项目之前,我是门卫;审批后,我转换为服务者,帮助伙伴成长的同时促进自己成长。

 

10.澳门同济的陈函思提问:你为什么要做现在这件事情,你想解决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你的解决路径又是什么?什么时候你算成功了?

陈婷婷:我喜欢我现在所做的事情,因为很快乐所以很喜欢,我梦想的工作是,do something I like, and something that I can make a difference。我所做的能帮助到人,对世界有所贡献。阅读打开视野,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成为更好的人,不正是这样吗?

 

对于要解决的问题,我相信当你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一定会带动另外的问题,不同时期问题不一样,应对和解决方案也不一样。10年前,孩子没学上,现在是追求教育公平和质量,解决路径、追求的目标和背后理念都不一样。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就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我们做了6年,都是做教育,以前是纯粹建图书馆,后来推广阅读,到现在探寻教育的意义,挑战传统模式。对于问题的探索,要多听听孩子的需要,而不是成人角度强加的不适合孩子成长的东西。

什么时候成功,我觉得一方面,孩子快乐,有自由阅读及玩耍的时间,享受所做的事情;另一方面,成人能够尊重每个孩子的不同,欣赏孩子特别的东西,发挥孩子的潜力。

 

【资助者问资助者】你有什么想问下一个资助者?

陈婷婷:在行业发展中,我们发现NGO面临很多问题,所以支持NGO能力建设来推动行业发展。那么对于出资方来说,可能会面临什么影响到行业发展的问题,你如何面对出资方的问题?他们在行业中应该是什么样的角色和作用,需要具备什么能力?

 

【十问资助者】呈现今日中国资助者的生活片场,描绘当今时代资助者们的群体肖像。我们试图通过系列访谈,邀请资助者回答特定的问题,以轻松有趣的方式呈现资助者群体最近的工作和思考。每个人的道路都不是没来由的,正是我们所思所想,所言所行,让我们兴奋和沮丧的那些事物,最终造就我们每个人。如您有问题问资助者,欢迎联系。

 

本专栏为社会资源研究所有效资助之道项目之一,由澳门同济慈善会、北京亿方公益基金会、正荣公益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联合资助。专栏文章均为原创,版权所有,欢迎在注明作者和出处的前提下进行非商用转载。有任何问题或建议,可以直接回复本账号,或者联系SRI研究员刘涛,微信号frees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