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培田春耕节部分嘉宾介绍

宾慧中,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后,现 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系副教授,硕士导师。长期从事传统木结构建筑技术研究及地域化建筑研究,主讲《中国建筑史》、《历史建筑测绘》、《建筑设计原理二》(幼儿园建筑设计)、《建筑设计原理三》(山地旅馆建筑设计)、《建筑设计原理五》(综合楼建筑设计)、《毕业设计》等课程;发表论文十余篇,专著一 部;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上海市教委及科委科研项目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

曹立新,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和文学博士学位。曾任《厦门晚报》、《三联生活周刊》、《战略与管理》记者、编辑,现为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兴趣为中国现代新闻史和乡村传播史。主要论著有:《在统制与自由之间:战时重庆新闻史研究(1937-1945)》(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走向政治解决的乡村建设》(《二十一世纪》,2005年10月号)、《媒介与社会变迁——定县实验中的传媒实验》(《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第3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农民报》(《二十一世纪》2004年10月号)、《梁漱溟的新闻理论与实践》(《新闻记者》2004年3月第3期) 、《告诉你一种真实的贫困》(《书城》1998年3月)、《农民德性与中国现代化》、(《文化月刊》2007年第6期)等。

陈少安,福建省永安市洪驰林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董筱丹,1996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学习。2010年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讲师,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乡村治理、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主要研究成果有《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东方出版社,2012年12月)(第二作者)。

洪馨兰,高雄师范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台湾台北人。台湾清华大学人类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客家社会与文化、发展人类学、农村与文化重建。曾协作组织台湾第一所农村型社区大学——高雄旗美社大,并任研究发展项目主管,规划团队四大学程与确立农村教育目标。

高明,上海大学文学院文化研究系教师。 高茹萍,恩吉欧社会企业公司总经理。 郭世杰,台湾东势客家人,高雄师范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硕士班研究生。

范立欣,横跨电视电影界、有着丰富国内与国际制作经验的导演和制片人。范导演从事电影纪录片创作始于1998年,他在2003年剪辑的纪录片《好死不如赖活着》获得了英国皇家纪录片学院奖和美国电视文化艺术贡献奖。他曾就职于中国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2006年初,范立欣任中方制片人参与了加拿大电影局制作的大型纪录片《沿江而上》拍摄。 该片在温哥华电影节上荣获"加拿大最佳纪录片奖",并获得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将提名。2006年底,范立欣导演开始创作纪录长片《归途列车》。农民工一直是让范立欣难以释怀的题材,出生于中国农村,又因为曾在电视台工作而走遍全国的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国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传统与现代,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深刻影响。《归途列车》历经三年时间制作完成,一经发行便举世瞩目。《归途列车》首先获得蒙特利尔国际纪录片节"最佳纪录片首奖",紧接着入围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并一举获得全球纪录片最高奖项"伊文思奖"。这是该奖项在历史上首被中国导演摘得。随后《归途列车》更是技压群雄,势不可挡,在全球一路获得了洛杉矶影评人大奖、纽约时报2010年度十大影片、旧金山国际电影节、洛杉矶亚美电影节"最佳纪录片"、 多伦多电影节年度十大影片、加拿大电影学院奖"基尼奖"最佳纪录片、阿布扎比纪录片电影节金奖、法国真实电影节竞赛单元、香港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入围苏黎世电影节竞赛单元等全球各大电影节中获得了最佳纪录片、最佳摄影等四十多个奖项。值得一提的是《归途列车》除了在国际影坛获得了至高的荣誉,在国内同时也获得了电影主管部门的一致好评。

梁鸿,文学博士,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教授。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乡土文学与乡土中国关系研究。发表非虚构文学作品《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学术专著《新启蒙话语建构:〈受活〉与1990年代的文学与社会》,《外省笔记:20世纪河南文学》,《灵光的消逝:当代文学叙事美学的嬗变》等。曾获 "《南方文坛》优秀论文奖","《当代作家评论》奖"。《中国在梁庄》获"2010年度人民文学奖","《亚洲周刊》2010年度非虚构类十大好书","第七届文津图书奖","第二届朱自清散文奖"等。

彭巧如,高雄师范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硕士班研究生。台湾新竹客家人。

任卫中,安吉黄浦源生态民居推广中心。从事乡土建筑技术研究、开发和实践,并所掌握的熟练技术在国内进行推广。机构于2008年注册,目前已建成多幢生态屋,在国内有一定的知名度。

田禾,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教育研究所,田园诗纪录片工作室,项目导演。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纪录片导演,编剧,已创作多部影视作品,并担任过电视剧和舞台剧的制作人。代表作品:电影《老人少女与海鸥》、《花季有风》,电视剧《家有宝贝》等。

王松良,农学博士,农业生态学教授,福建社区大学志愿者。从事农学教学23年,为人师表,努力践行"教师有所教、学生有所学、学分有所值"的现代大学教学理念。2006-2008年度获得福建农林大学教学质量奖特等奖;2008年被评为校教学名师、师德之星,2009年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第一负责人,2010年被评为福建省教学名师。所从事的农业生态学研究分微观、宏观2个方向,前者以作物为材料,研究作物生理与分子(进化)生态学及其卫生品质机制,后者主要是以生态学为理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和食品安全的战略研究。参加主持了5个研究课题(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1项),参加过10多个国家、省厅级课题的研究,发表论文40余篇,获2001省科技进步2等奖一项,编著国家级教材一部,参编教材3部。

王晓明,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紫江讲座教授。

蔚然,中国农民问题研究所研究员。三农问题学者,北京蔚然扶贫基金会创始人,中国作家自费、无偿扶贫第一人。

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教授,乡村建设中心主任、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环保部、商务部、国家林业局、北京市、福建省等省部级政策专家和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先后承担多个国家级重大、重点课题,担任国家、省部级多个重点项目首席专家。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证书、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CCTV年度经济人物奖"、"中国环境大使"称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

徐孝晴,高雄师范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硕士班研究生。台湾屏东市人,原籍为台湾苗栗县头份镇,祖籍为广东省梅州市焦岭县兴福乡谷仓下之客家人,曾祖父于20世纪中叶南迁,至今已第四代。现致力于台湾民间信仰摄影纪录。 闫爱宾,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上海分院副院长。

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教育和文化学者。系中国第一个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副会长,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曾任CCTV《实话实 说》、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总策划。关注中国教育改革、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传统文化继承和改造、教育公平等问题并参与实际行动。

杨其川,东南智库(北京)经济咨询中心主任,《观察:思想者的精神家园》主编,研究方向为: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城市战略定位规划等。

杨云标,安徽省阜阳市南塘兴农合作社理事长;"著名"的农民杨云标是土生土长的阜阳三合镇南塘村村民,1973年生,1998年西北政法大学毕业后,杨云标回到了 家乡。此后的14年间,从早年的维权协会(2001年)到后来的老年协会,再到创办兴农合作社(2004年),杨云标一直在尝试改变乡村面貌、为村民维护 权利。他的努力,不断提升乡村居民的参与意识、参与力量,促成政府与民间一起努力,走上新型乡村建设之路。他是"2008中国合作经济年度人物"十大人物 奖获得者。

張伯志,1965生,南投縣鹿谷鄉人。現今大家喊我:「張秘書」,因場合不同;也有人稱我「鹿谷螢父」。職業為自耕農。學歷上我混到一張高職補校的證書。1999年九二一地震之後,參與了「家園重建」、「校園重建」與「社區重建」工作。隨後也投入所謂的「社區總體營造」工作多年。經歷:創立南投縣生態產業文化協會。擔任過:國小家長會會長、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及鹿谷鄉產業觀光促進會總幹事。2006至今擔任南投縣社區大學鹿谷分校秘書。

张海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副所长。198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95年获得日本立命馆大学应用社会学硕士学位,1999年获日本立命馆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历经中学历史教师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工作,1999年始从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担任中国地方史志研究会学术交流委员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梁漱溟乡村文化发展中心理事。日本社区教育协会会员、日本工学教育学会会员。长期从史学、教育社会学的视角探讨平民教育、终身教育、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生教育等领域的问题。承担教育社会学、中外高等教育比较、高等教育发展史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持和参与多项教育部、北京市、中国工程院等科研项目。获国家、省部级和全国性学会荣誉、论文奖6项。在国内外发表的研究论著50余篇。

张明珍,厦门市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系。201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建筑系,研究方向为"绿色乡土建筑技术理论与实践",与多个国际NGO有乡村建房的合作实践,目前致力于乡村绿色建筑的研究及实践。

张书岩,屏南耕读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屏南耕读文化大观园园主)。古人云:开门两件事,耕田和读书。屏南耕读文化大观园的办园宗旨是:让孩童们感知耕读文化,让青年人感受耕读文化,让中年人感悟耕读文化,让老年人感怀耕读文化。园内万余件历代古(文)物,被中外游客誉为"闽东民间故宫"。

张孝德,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教授,公共经济研究会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宏观经济与区域经济、生态文明与生态经济研究。出版《知识人与知识中国》、《模式经济学新探》、《经济学范式革命与中国模式解读》、《文明轮回——生态文明新时代与中国文明复兴》等5部著作。

钟芳,国仁城乡(北京)科技发展中心总经理助理,小毛驴市民农园研究部主任。2012年3月毕业于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设计系,获设计学博士学位,专业方向为"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博士期间的研究课题为"中国创新食品网络的服务设计"。2005年获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02年获北京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99年获武汉大学文学学士学位。

鍾永豐,社團法人美濃愛鄉協進會理事,財團法人浩然基金會,「另類全球化計劃」召集人。1996-99年,美濃愛鄉協進會總幹事;2000-01年,高雄縣政府水利局長;2003-09年,嘉義縣政府文化局長。

周立,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原农业经济系)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公共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和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国情分析、中国农村现代化、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村金融、金融工程与衍生工具。

朱善杰,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