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百年老宅消逝 志愿者欲众筹修复——《东南快报》

文章来源:《东南快报》2015年8月15日A7版

文章作者:寇思琴 刘朔

文章链接:http://digi.dnkb.com.cn/dnkb/html/2015-08/15/content_391117.htm?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稼穑轩年久失修,等待着志愿者们修缮一新


稼穑轩的户主介绍老宅


 归农书院的一间休息室

    “10年间,中国消失了90万个村落。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现在已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

    冯骥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家、中国文联副主席,这些年来,奔走于中国古村落中,呼吁“活化保护”正在消失的古民居。

    然而,在你我的故乡,令人惋惜的情景仍不断上演。一座接一座的百年古宅,陷入荒草和腐朽之中。

    不愿老祖宗留下的遗产,就这样消逝。在福州,一群志愿者便干起了这样一件事——众筹公益基金,修复老宅,让它们重获新生,并成为功能与定位不同的特色活动场所。

    前日,志愿者卢里纯带着东南快报记者来到闽侯关中村,稼穑轩是他们目前正在筹划修复的老宅。

    台湾建筑学博士曾被老宅夯土墙吸引

    尽管头顶烈日,但走在福州闽侯关中村王坑9号老宅院前的小路上,依然觉得凉爽。

    “我们接下来要修复的便是这座老宅。”志愿者卢里纯带着东南快报记者来到了稼穑轩。

    稼穑轩是座年久失修,十多年前又被一场大火烧毁了半壁厢房的三进三落老宅院。走进宅院,东西两面保存完整的厢房透出古朴气息。主屋中部厅堂宽敞明亮,雕栏画饰仍清晰可见。

    在西侧厢房,其屋脊翘头的建筑形式十分罕见。在古民居中,屋脊以对称分布为主,而其屋脊翘头,以“百鸟朝凤”的身姿向天际延伸,并雕刻着古体的“寿”字。

    “古民居里保存的,还有失传的老手艺。”曾到稼穑轩考察的台湾科技大学建筑学博士高小倩,对老房子入口处约2米高的夯土墙印象深刻。她称,“土夯这门技艺在民间已经处于半失传的状态,对稼穑轩的有效保护,可以为我们留下更多的手艺活化石。”

    台湾建筑学博士对这座老宅的盛赞,对关中村村干部林善旺来说,一点也不意外。他称,这座老宅是该老宅群落里最老的一栋,建筑工艺和一些雕梁画栋上的细节,现在确实没有哪位老师傅的工艺可以与之媲美。

    志愿者们依据他们曾在稼穑轩现场发现的石碑“同治丁卯年”来推断,稼穑轩至少已有148年的历史。

    林善旺与稼穑轩这座老宅的几户主人一样,非常期待这座破败的老房获得新生。为此,老宅的几位主人,非常信任地把老宅的改造权、使用权授予公益组织,以便他们改造之后,让老宅发挥更大的功用和效应。

    “这是一份厚重的信任与寄托,我们会在保护老宅原貌的基础上做一些修缮,将之改造为一个现代自然教育学堂。”这是致力于让老宅获新生的志愿者们的初衷。

    稼穑轩将被改造为福州首个自然教育学堂

    如何在保留古宅文化精粹的同时,又能使其适应现代建筑的功能?

    共同筹划这座老宅改造工作的正荣公益基金会与乐享自然这两个组织的工作人员,特邀了秉持生态建筑理念的团队,操刀设计稼穑轩的修复与改造。

    当天,乐享自然的松鼠老师向东南快报记者介绍,设计团队经过历时两个月的调查与设计,才最终提出了将古民居改造成为一个集合感官体验、建筑游学、自然创作及生命教育的“现代自然教育学堂”。

    增强老宅的实用功能,又不破坏原有架构。设计师会用新工艺和取材,比如钢架构、导水面、钢化玻璃等,运用保留加置换的模式,让老宅原有的风格与现代气息相融合,又与周边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此外,特意保留了老宅子独有的文化遗产——夯土墙,未来将开辟为夯土手艺展示区,不定期由当地的手艺师傅演示。

    “在改造时,我们会收集老宅中已经破损的青瓦片,重新拼成窗户的形状作为厅堂外的顶棚。”松鼠老师说。

    将稼穑轩改造为福州首个自然教育学堂,工作人员希望在这里小朋友们可以玩泥巴、观鸟、远足、露营、观星、赏萤火虫等等。

    改造已有成功先例志愿者盼推广这种模式

    这两个组织联合起来,共同改造闽侯关中村老宅稼穑轩,并非一时冲动。早在2013年4月,正荣公益基金会就在该村发起了“老宅新生”项目。

    如今已经远近有名的归农书院,便是他们在该村成功改造好的第一座老宅。这栋有近200年历史的老宅院已重获生机,其定位为公益文化交流场所和乡村民宿。

    不过,修缮一座老宅所需要的资金并不是笔小数目,而且设计、改造工序也不简单。卢里纯介绍,他们开始改造归农书院时,老宅主人心存顾虑,担心老房被糟蹋。为此,他们花了很多时间与老房主人探讨方案。动工修缮之初,户主几乎每天都会来看看,看了他们的修缮举措后,才比较放心。

    老宅大厅里原有两块匾“立修齐志,读圣贤书”,户主担心东西会被损坏,在开工前把两块匾收回了家,后来觉得工程靠谱,又悄悄搬了回来。

    据介绍,修缮归农书院时,志愿者们找到的工人师傅很多都参与过三坊七巷等修缮施工。

    如今第二回改造老宅,这两家社会团体便希望通过公益众筹的形式,筹集“稼穑轩”修缮所需的资金。

    “我们希望不仅仅是由我们去保护一座古民居,而要借此带动更多的人去保护更多的古民居。”这是这群老宅守护者们的心声与愿望。他们希望自己成功改造与利用老宅的模式,可以被更多人支持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