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台年会 · 声音(下)丨关于资助与被资助的那些事儿

中国 · 济南
泰山脚下
齐鲁之约
四海而汇
为和而来
2015和平台年会


在1月18日下午的年会上,来自银川青苗社工服务中心海军、陕西仁爱儿童援助中心庞保良、九龙江卫士廖雅静、安徽益和公益服务中心蒋倩、宁夏青年社会创新发展中心甘草作了发展历程中被支持经验分享。

---------------------------------------------------------------------


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大学生并不绝望》,这篇文章很有针对性,我的产品得找一个人,这个人是通过我以及我背后的90后的大学生来发声,告诉大家关于这个群体是我们自己来定义,而不是你或者他。创业不是你的事情,是我自己的事情,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产品思维、互联网思维、儿童发展理念提供了非常好的滋养沃土,等到2014年的时候恰好提前办了,不管是支教还是我跟大学生一起做,第一年下去之后,大家做的区别还不是很大,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一直认为这是支教,支教对这个定义抠的太紧。第二个我要成为支教群体的支持者,我就得有拿出来的东西,但是事实上我拿不出来,支教作为从教育层面来考虑我没有资源,甚至我请都不请来这样的资源去做这样的事情。

 

所以我知道怎么能够迅速地把所有的单点资源迅速地连起来,我会把自己变成产品的提供方。但是这里面也有一个互联网思维,叫思维众筹、平台众建、行动包,这个时候我没有提到钱,因为既然所有人不会给我钱的时候,钱能够解决的问题不是我主要的问题。

------------

by 银川青苗社工服务中心 海军



陕西仁爱2007年发起,2013年在陕西省民政厅注册。目前仁爱的服务方式和战略方向主要三个部分:最核心的是务工流动儿童的陪伴阅读、绘画阅读、图书借阅和主题阅读成长活动;第二部分是乡村留守儿童的助学;第三部分是减灾教育。

 

我们追随儿童从农村到城市,从留守儿童到流动儿童,和平台推动了思考和转变。我们开始做梳理,包括核心的使命、愿景的梳理,最终我们定位为陪伴阅读、绘画阅读和图书阅读,用陪伴儿童阅读引发儿童发现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是工作人员开展的陪伴阅读。

 

2013-201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还是处于探索生存的阶段,已经考虑第四年的提升。我们打算仁爱读乐园可以做成可复制的模式,比如说在城中村仁爱读乐园第一年投资15万元,第二年用10万元可复制下来,目前管理上仁爱已经形成了可复制的模式。第二个探索毛毛虫阅读装产品的使用,第一代已经基本形成,未来会使用和提升上换代。

----------

by 陕西仁爱儿童援助中心 庞保良



“九龙江卫士”项目关注的是九龙江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九龙江流域设立20个环保志愿者服务站也是2015年福建省民政厅购买的社会服务项目。我今年毕业后刚好担任这个项目的执行人,我也是在这一步步的了解和参与中走进环保公益,并延续以前的路继续走下去。


在去年九龙江卫士的发展过程中,支持机构给予的公益行业视角、外出学习机会以及各界资源的导入等都为九龙江卫士凝聚了更多的支持者和参与者。

 

2016年,我希望“九龙江卫士这个项目”可以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拓展。通过全面性的针对性地开展流域的调研工作,将这条江的保护当作一个社会公益创业来做。

---------

by 九龙江卫士 廖雅静


一个组织要成长需要综合性的支持,资金的支持,能力的支持等等。支持型组织需要看到很多,需要有行业的视野,需要团队的发展,我们益和现在所做的,是很多个策略去推进。我们需要思考当这么多支持型机构冒出的时候,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直到2014年,我们的定位和策略才慢慢地清晰。这一路走来,我们去回想我们被支持的过程,也是有蛮多心得的。我们从培训开始得到支持,产生意识启蒙,有了公益的基本理念;然后学习做事的方法,增强我们的实际工作能力;接着是领导力的培养,领导力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应对压力面对挑战;最后是行业视野,当我们缺乏对现状和行业的认知,缺乏对自己认知的时候,我们所认同的那个使命不一定是真实的,我们需要在实践当中去清晰我们的使命目标,并在实践当中去落实。我特别地认同,把我们的眼界打开,带有前瞻性的眼光去引领团队方向,这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对于支持型组织来说。

----------

by 安徽益和公益服务中心 蒋倩


我们有四个发展策略:第一个是公益体验。目前公益行业就是这么一个状态,你要让你的项目跟社会上更多的人去了解,不然别人不知道你干嘛,没有别的方式。第二个是供应商价值。提高供应商的价值,就是提高基金会在同类型项目的价值,除此之外我也帮助很多人推荐工作,很多基金会都有我推荐的人在工作。第三个是终端服务,宁夏所有的区县都有自己的小伙伴直接覆盖。第四个是战略联盟,包括和平台也一样,我希望我们要建立自下而上的事,类似我们小机构,我们做儿童,做环保都可以建立。这个社会不缺钱,为啥大家对这个行业没有人跳出来说,所以我们要培养一些年轻人能够站在这儿跟大家说。

 

最后分享一句,我们要不断反思自己组织的战略,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不要用一些时髦的词语搞得很辛苦,什么社会企业,包括什么陪伴,我陪不了。

-----------
by 宁夏青年社会创新发展中心 毛永渊

---------------------------------------------------------------------

在1月19日上午的年会上,陕西纯山公益事业促进中心的廖瑾分享了关于一套梳理支持的框架。与此同时,来自中国资助者圆桌论坛的李志艳、中国发展简报的郭婷以及南都公益基金会的赖佐夫作为观察员也作了分享。



在商业组织把人凝聚起来的内在价值是营利,在公益组织把人凝聚起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使命,我们大家来干什么,要达成什么,能把人凝聚起来、把力气使在一处的核心的点就叫使命。

 

光有使命显然不够,因为使命是一个蓝图,如何从使命到现实,中间有一个东西叫战略。这些都是大词,但是你要把大词变成真实可行的东西,中间有不同的阶段和过程,我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这个需要很长的过程。在为很多组织做支持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很多的公益组织往往不是真正地分析什么叫社会问题,而只是针对社会现象给出我的解决方案。

 

针对社会现象给出方案,这是什么逻辑,这是企业的逻辑,我给出一个方案,我为这个服务收费,这是一个商业的闭环链条。那解决社会问题,这个现象里面到底有多少个原因造成的,如果我们能对其中的关键原因进行梳理,给它一个解决方案,是不是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能够影响它的现象,所以这是公益组织的逻辑。我前天还跟很多朋友在聊,因为很多人什么都没想就去行动了,就都没搞明白问题是什么。其实我们真的用对力气了了吗?我们用了大量地钱,包括国际组织往里面投钱,每天都有很多志愿者组织做事,但是问题解决了吗?仍然有很多大量的问题,作为一个组织越是没有钱,我们越应该仔细慎重地思考让我们的一每一分钱花在刀尖上,这才是负责任的做法。

-----------

by 陕西纯山公益事业促进中心 廖瑾



我们要去支持其他机构的发展,要去帮助其他机构梳理他的战略,改善他的机构管理,指导别人的工作,这里面有很大的挑战,也许我们还没有把自己做好,就要去教别人去做,是有危险的。第一个危险是因为我们的能力不够,所以我们对方不太会满意我们的服务,基本上就是因为我们做不到这一点,而别人又不好意思给你讲。第二个是时间久了做下来对我们自己是非常不好的事,因为你发现不会做事,你发现只会给别人提思想提建议,但是你自己什么都不会。

 

我觉得公益当下的关口就是产品为王的关口,资金会追着你来,你别太去担心这个东西。我们要担心的是我们的产品是当下那些小伙伴的真正需求吗?我们提供的能够让小伙伴成长的吗?我第一天听了大家的分享,那是一堆活动,产品是什么含义?在这段时间很多行业里面要谈我们缺人才,所有人在谈,我其实不是特别认同,在座的都是人才,我们说缺人才的时候原因是什么,原因是我们不会设计产品。我们设计的产品只有特别牛的人才会做,每个人都在开发特别牛的产品。我认为好的产品应该是每个员工都能够胜任,而不是只有我们机构的领导才能够胜任的工作,同时它还要对伙伴起作用。这个对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考验,非常伤脑筋,如果能够设计出来对于机构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提升。

 

另外一点,我们要减少我们的父爱心理和母爱心理。我们觉得对小伙伴难已割舍的情感,我应该帮助他还是放弃他,这种焦虑感就像父亲母亲对孩子的一样。其实我们自己能做的事,小伙伴也能做,你管的少一点,把自己的边界划清楚。

--------

by 中国资助者圆桌论坛 李志艳



我这几天关注了和平台在平台自身层面和行业层面都在做什么、能做什么。首先在自身层面,作为一个资助平台,不管是资助还是被资助都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能力的方面,这个能力不外乎就是你的知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等。这9家平台组织,有几家在能力上已经非常成熟,但总体来看发展的还不是很均衡,还有提高的余地。

 

另外一个方面是资助文化方面,我在这几天感觉到很多负责人提出的观点、工作方式中都有很多闪光点,这些其实都可以概括为资助文化。资助文化又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个是立场性的东西,如价值观、使命等,但是还有一些比较软性的东西,如工作的策略、工作的态度,这些其实对资助成效也非常关键。


其次是和平台在行业方面能做什么工作,我觉得一是在完善整个公益的产业链,二是可以做一些行业倡导的工作。

 

完善产业链又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可以叫“无中生有”,这一部分是我们这几天工作分享的主要内容,而且非常明确,一是在地域上扩展公益,二是在议题、领域、工作方式上让公益更加多元。

 

第二部分是“有中完善”,一些已经存在的组织有可能通过和平台实现迭代、升级、进化,比如说原来做资助的可以把资助的能力提高;以及平台型组织也能发展成为更多的基金会——当前中国公益产业链中做资助的基金会是非常少的,这样就可以让资助型基金会的阵营得以扩大;还可以发展更多地方组织成为支持性组织、以及让初创期组织更专业化,这样就能使得我们公益产业链更加完善。


行业倡导方面,和平台已经在做一些工作,比如联合进行资助就是一种倡导;另外还可以把前面提到的很多闪光的公益文化比如面对真实、比如尊重合作者倡导出去;以及还可以拓展地方和行业立法方面的发声、试点什么的。

----------

by 中国发展简报 郭婷



我们平台支持型结构是在支持其他草根组织的发展,我想对于任何机构不可能什么都做,什么都能是自己的强项。任何机构的发展,对自己真正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可能要做一些减法,要更聚焦一点。我们要看看能自己做什么,有哪些资源?我们所做的事情到底是我们的需求还是对方的需求?南都最近在做新一期的战略规划,对此我们也是有非常深的感受。

 

和平台的“和”,我认为可以有内视和外观的两个方面。内视来看,对于和平台的机构来说,我们大家可能有各自的活动领域、不同的策略路径等,在很多方面都不一样,我们和而不同,集聚在和平台中。而在外观的视角,任何社会部门的组织都是处在大的社会生态当中,这个环境中还有政府和企业两大部门的同时存在。因此,在这个大生态中,我们社会部门保持开放度,学会与政府、企业的沟通,调动其资源,共同服务于我们的事业,最终实现和而不同,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我们需要了解相关政策,需要将第三部门内的一些话语相应地转换为政府政策的话语,与之对接,才能更好地与之对话。这可能所有社会组织都要去面对的问题。我刚才在我们群里发了一张图片,这张图片是来自南都景行伙伴的年会分享。我前天在想这个问题,恰好昨天就看到景行伙伴年会上也分享了这个总结。从这张图可以发现,我们所做的事情,所说的话,与政府的话语是完全可以转换对接的。如果我们用政府的话语去和他们沟通,就能让他了解我们是要做什么,让他们清楚社会组织所做的事情和他的目的和目标是同样的,而不是在找乱子。

 

最后还要告诉大家一点,南都支持民间公益行业发展的使命是坚定不移的。大家知道去年12月我们举办了一场促进支持类组织的交流会,永光老师在分享中也指出,南都接下来是考虑如何将资源进一步往下沉。在新的战略中,我们也在做相应的设计和计划,在座的机构也是有参与的可能的。

---------

by 南都公益基金会赖佐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