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疾计划 | “主动宅”和“被迫宅”在心理上有何区别【世界卫生日 】

新冠疫情再次席卷而来,打破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人们的心理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一定的冲击。4月7日世界卫生日之际,宽疾计划联合徐汇区精神卫生中心开设专栏,由精神科医生、社工为公众提供疫情背景下的心理、精神卫生相关科普,解答疑惑,帮助并陪伴大家一起度过这段特殊的时期。

我们一起在心底里,种下一个春天吧。

“主动宅”和“被迫宅”在心理上有何区别?

徐汇区精神卫生中心 杨明远

其实现代社会很多人会宅在家里不出门,但是面临突然的封控管理,还是难免会有些不适、不安和逆反的心理,那么“主动宅”和“被迫宅”在心理上到底有何区别呢?

今天我们就聊一聊。

首先,“宅在家里”这件事能够实现,要感谢现代化的城市生活,舒适的居家环境,水、电、网等设施齐全稳定,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外卖、快递、维修等应有尽有的上门服务,也让人能自如地掌控生活;电影、动漫、游戏、书籍、课程等项目,更加丰富了宅家生活。

很多现代人选择宅家,无论是出于逃避不喜欢的社交活动、回避不擅长的人际交流,或者就是单纯享受自己一人宅家的安静和清闲,都是完全自由的自主选择的个人行为。不会干扰他人也不会被他人影响,这样在心理上,就达成了与自己的一致。即便在家待得厌烦无聊,心里却清晰知道,只要我愿意,我可以随时做自己想做的事。

DM_20220406204346_001.jpg

疫情期间的“被动宅”则是另一种心理状况,虽然有一样舒适的居家条件,可这并不是我的选择,至少不是我现阶段要做的和想做的事,节奏被突然的外力搅乱,无论是否产生实质性的损失,都会引起心理上的波动,尤其是内心秩序感强烈的人,他们没办法快速适应,抵触为新的情况作出反应,或者因为新的情况产生过度反应。如果不仅有实质性的损失并且这个损失会因为隔离的时间而持续,隔离宅家的不安感也会更加放大,从而完全无法享受主动宅家时的轻松与舒适。

当然这只是部分人会发生的情况,程度也因人而异,希望这些朋友能及早地觉察到自己的状态,明白这种不适和不安是正常的、是可以理解并且可以通过自我调整而缓解改善的。

DM_20220406204346_002.jpg


其实,疫情持续到现在,我们与全国各地的人民一起经历了大大小小几次反复,最后一定会是以我们的胜利而告终,但这有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时间,需要我们对未来、对政府、对所有的工作人员有信心,让我们在配合城市的管理政策,承担个人的社会责任的同时,也能利用好这段时间,做到自己最好的当下!

最后,请不要忘记专业力量的支持和援助,上海市心理服务热线:962525,将24小时全年无休地为你提供“心”的陪伴。

版权声明:本文原创,经作者授权首发,合法拥有版权,欢迎各类媒体转载,但转载前需注明来源:“精中小哥哥”科普。不得用于除转载外的其他用处,违反声明者,我们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视觉设计:公益大爆炸。

宽疾计划由正荣公益基金会发起,致力于推动精神卫生、生理健康等基本卫生公共事业教育倡导和医务社工行业发展。

联系我们

项目对接人:糯糯联系邮箱:rowan117@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