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动态】“手艺新生”项目正式开启招募啦!


在正荣公益基金会推动社会跨界合作、支持本土力量保育本土文化的这几年,我们接触到的老手艺人总称自己为工匠,他们几十年如一日重复自己的手作工艺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并慢慢成为行业类优秀职人,没有人比他们更熟悉物的特性、技术的纯熟和细节的处理。

正荣公益基金会与《HOMELAND家园》联合发起“手艺新生”公益项目。手艺新生项目选择曾经承载福州人传统生活、如今日渐式微的老手艺,征集年轻设计师与艺术工作者配对合作,在了解了传统手艺的基础上进行再设计,为其开发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审美和实用价值,使这些手艺得以传承和发展。我们所挑选几种老手艺,均是老福州人生活中最常见的手作,希望两个时代的碰撞带来新的灵感。

参与这个项目的设计师与艺术工作者,将得到“手艺新生”项目基金的资助,在福州生活一段时间,拜访这座城市的老手艺人,选择一位跟随学习、以达到扎实地了解日常技艺的目的。而后,设计师需要在项目规定时间内,在传统手艺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审美与设计理念,创造出全新的产品。

这些再设计产品制作完成后,不仅将构成“手艺新生”项目的一个展览,同时我们也将尽力把其中优秀作品生产出来融入生活。

 

一、申请条件:

1.45岁以下的年轻设计师与艺术工作者;

2.热爱传统手艺、并对传统手艺的再设计有见解与经验;

3.10-12月能有完整在福州学习手艺的时间(具体时间安排需后期依照不同工艺与每人情况协调确定)。

 

二、申请方法:

请将您的个人简历投递至fjhomeland@sina.com邮箱,我们会在一周内回复确认。

注:您的个人简历需要包含——个人基本信息、您的作品实物图片、您对老手艺再设计的看法300字左右、您申请参与本次项目的原因以及6种老手艺中您较感兴趣的3种(请按优先兴趣排序)。

 

三、截止时间:

2014年9月20日23:30

 

四、费用:

参与项目无需缴纳任何费用。“手艺新生”项目将为最后入选参与项目的设计师与艺术工作者提供在福州生活、学艺的基本费用。

 

五、项目时间:

2014年9月27日-12月29日

 

六、项目流程:

1.即日起-9月20日,报名时间。对本次项目感兴趣的设计师与艺术工作者,可以向fjhomeland@sina.com邮箱投递简历。

2.9月20日-9月25日,活动主办方与项目顾问共同挑选10名年轻设计师与艺术工作者参与此次项目。

3.9月27日,“手艺新生”项目启动仪式。

4.9月27日-11月,项目参与者跟随老手艺人学习了解手艺。

5.11月初,项目参与者提交产品概念案或初步作品。

6.11月15日-12月15日,项目参与者与老手艺人共同制作“手艺新生”作品。

7.12月底,《HOMELAND家园》将与正荣公益基金会共同为这些作品举办展览。

注:在项目运作期间,项目参与者与主办方、项目顾问将定期举办讨论会。

 

关于正荣公益基金会

正荣公益基金会是一家资助型的非公募基金会,以“支持公益创新”为使命,通过“创新、灵活、有效”的资助模式,推动民间公益力量生长,促进公益生态可持续发展。正荣公益基金会倡导跨界合作、支持本土力量保育本土文化。目前,基金会运作的公益项目有:正荣微公益、正荣专项救灾基金、桥畔计划、爱故乡计划等。

更多了解,请登陆网址:www.zrgy.org,或@正荣公益基金会(新浪微博)

 

关于《HOMELAND家园》

《HOMELAND家园》是一本关注本土城市生活的杂志。2005年12月创刊,这些年一直致力于挖掘与推广福建本土文化历史、有趣的人、可玩味的好物,和可借鉴的生活方式,与读者共同了解我们生活的城市。老手艺一直是《HOMELAND家园》这些年所关注的方向,杂志曾操作过“寻找老手作”、“老手艺 新设计”、“漆与匠”等在地手艺人专题。

更多了解,请登陆网址:www.fjhomeland.cn,或@HOMELAND家园(新浪微博)

 

项目顾问:

牛斌,上海家具设计专业委员会副秘书,半木家具品牌联合创始人兼品牌总监。“半木”长期致力于将精致的材料、人体工学的舒适以及传统手工艺、东方智慧创新结合。

廖柏晴,台湾木思创意设计总监,设计理念多涉及古老手艺与现代科技、环保概念以及自我生长环境的结合。

柳青薰,台湾直道文化事务所主理人,福州人后裔。“直道文化”以协助传统文化传习为主,藉由新观点与策略,推动传统街区居民参与,产生新的文化风景。

陈祖腾,“藤腾田tententin”家居设施品牌创始人,挖掘福州本土传统手工艺,并加以设计、生产出符合现代人生活审美的产品。

卢佳伦,陶艺家,多年潜心制陶,挖掘与发展福州陶文化。

沈克龙,漆艺家,长期致力于研究大漆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的结合。

李敏宁,收藏家,开设汉脉艺文空间,创办有茶器品牌“汉脉”,关注传统文化与手艺对当下生活的意义。

 

老手艺:

1.大漆


曾经在福州人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大漆,如今已经不为年轻一代人所熟悉。大漆其实是一种来自漆树树皮底下的粘性乳液,经过加工成为了我们熟知的大漆涂料。关于大漆的使用,可以追溯至公元前,然而关于福建本土久负盛名的脱胎漆器,却要从沈绍安说起。沈绍安(1767~1835年)是侯官县(今福州市及闽侯一带)人,年轻时候本是杨桥路双抛桥附近开漆器店从事油漆加工,后来受到汉唐时“夹纻胎”的漆艺手法的启发,开始生产后来被命名“脱胎漆器”的大漆物件。在解放后,沈绍安后人所延续下来的脱胎漆器厂、公司成为福州第一、二脱胎漆器厂的前身。在上个世纪90年代手艺没落之前,脱胎漆器厂活跃着一拨手艺纯熟的漆艺手艺人。今年75岁的邱亨铭,13岁开始做漆,父辈曾在沈家作坊学艺,后为沈绍安兰记代工,1988年邱师傅从第二脱胎漆器厂退休的他成立了明德工艺厂,主要完成来自日本的订单。这些年来邱师傅带了不下四五十个徒弟,但坚持下来的人还是少数,在邱师傅的作坊里也有一些做了几十年的老手艺人,因为年纪渐长,手艺吃苦,便纷纷改行。邱师傅欣慰的是自己的儿女,都回到了作坊里,家里也计划着让孙女学习美术专业,他深知传统技艺需要更多新鲜的血液,才能不断发展,因此也欢迎年轻人来学习大漆工艺。

我们将确定2-3位年轻设计师或艺术工作者,跟着邱师傅以及明德工艺厂的其它老手艺人一起学习了解大漆器皿的制作。此项目学习周期较长也较辛苦,几乎每位研习漆艺的人都有被大漆“咬”的经历,希望对大漆有一定基础了解后再考虑选择学习。

 

2.竹制


直到现在不少福州人记忆里的童年便是从那竹制的幼儿站车、餐椅开始,家里的爷爷爸爸总喜欢在夏天赤膊躺在门口的竹椅床上,奶奶妈妈在厨房里涮洗锅碗用的竹筅帚,蒸饭菜的竹垫,晒草药谷物的竹筛……生活的细节里不可或缺地充满各式的竹器。何家世代与竹子打交道,1955年生的何敏文,作为竹器店的第四代传人,8岁开始学艺,15岁正式入行,年轻时同辈人赶着热潮上山下乡,他却跟着父亲安安静静地在乡间做竹器。改革开放初期便在澳门路开起了竹器店,虽然后来有段时间不景气,但是仍没想过丢掉这一门手艺,现在孩子已经不愿意继续做,剩下何敏文和妻子两人守着竹器店。

我们将确定1-2位年轻设计师或艺术工作者,跟随何敏文和他手下的老师傅一起学习竹制。

 

3.皮枕


皮枕在老福州人的生活里,扮演的最重要角色还是在婚嫁之时。女方家必定在嫁妆里搭皮枕,皮枕在旧时还算是中高档消费品。繁杂的工序与用料的讲究,让一个皮枕睡上几十年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因为上漆,这种福州传统的藤漆皮枕,一般都是上半年做,下半年甚至来年才拿出来贩卖,一是没有味道,二是保证皮枕质量,要等漆彻底阴干够老了,才能不易损坏、经久耐用。福州皮枕最有名的便是陈永盛皮枕店,他们的祖上在南平(旧称延平)制作皮枕,颇为有名,故而称之为“延平枕”,后迁到福州,那时城内已经有不少皮枕店,多集中在省府路一带,金德祥祖上的“金福盛”便是其中之一。几年前金德祥师傅便是断断续续地做着皮枕,遇到好皮了,做一批,没有,那就等着。这可能是福州最后一家还在坚持着高品质皮枕制作的老牌,金师傅的作坊就在自家楼下的杂物间门后,今年83岁的他已经停工好长一段时间,金家祖上原本有规矩,手艺不传外人,但金师傅却很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将这项手艺传承下去。

我们将寻找1-2位年轻设计师或艺术工作者,向金师傅学习这门即将失传的手艺。金师傅普通话不好,希望能来学的年轻人最好会福州话,或者对大漆工艺有一定的了解,上手比较快。

 

4.福剪


自清末起,福州鼓山横屿乡便以剪刀闻名,特别的“夹钢”手工锻造工艺让其区别于外地一般的机器冲压做出的剪刀,锋利无比,经久耐用,横屿乡也成为了“福剪”的发源地。郑家的祖辈郑兴利早在1904年便于福州横屿乡制作剪刀。1914年,第二代传人郑金财将剪刀铺迁到了茶亭街,郑德官从小便看着父亲打制剪刀,后来顺其自然地入行学艺,几代下来,工艺不断改进,在父亲手上已经研制出十几种剪铁的专用剪刀,成为当时的“铁剪王”,几乎是“剪铁如布”。郑德官又在此基础上研发出不同行业的专用剪,90年代“郑兴利”剪刀还在德国获得了国际园林器材展览会的最高奖。抗战期间,有人将“福剪”的这种手工锻造工艺带到台湾,十分受欢迎,现在台北还有“德隆”与“玄隆”两家老铺,近年因后继无人手艺失传,只能每年从郑兴利剪刀铺购进还是老手作的“福剪”。郑德官的孙子郑力立刚至而立之年,却已经有了10多年的从业经验,手艺颇得老辈赞许。现在他们一家三代人还在坚守着老铺,年轻人也在思考着如何将老铺的手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可以让“福剪”重新回到生活中去。

这次我们将寻找1-2位年轻设计师或艺术工作者,在一家三代的福剪老铺学习了解“福剪”制作工艺。郑力立表示制作过程有一定危险,需要十万分的认真。

 

5.花灯

旧时福州,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赏灯时,福州人便赏起自己的花灯。这样的习俗从唐朝便开始盛行,在南宋时期杭州举办的灯赛,福州与苏州的花灯还被评为上品。福州方言中“灯”与“丁”谐音,于是有“亲家舅送灯”的习俗,福州灯市应运而生。南后街旧时有许多花灯老铺,贩卖自己制作的六角灯、芋头灯、橘灯、莲花灯、西瓜灯、鲤鱼灯、兔灯、猴骑绵羊灯、关刀灯、料丝灯、宫灯、纱灯等,以竹篾丝、木料等为原料制成骨架,外用纸、绢等裱糊,中间点燃蜡烛。清朝末期,南后街“永嘉”生漆玻璃店创制绘有国画图案的玻璃挂壁灯,也是在花灯基础演变而来,当时十分走俏。郑祥霖师傅祖辈均是在南后街制作花灯,目前是福建省花灯制作的“非遗”传承人,他最拿手的舞龙灯工序相当复杂,制作一条舞龙灯,大约需要半个月的时间。因为耗工费时,花灯也与许多手工艺一样渐渐式微,但郑祥霖师傅却十分希望有年轻人能够传承这一门手艺。

我们将寻找1-2位年轻设计师或艺术工作者,与郑师傅一起学习福州传统花灯的制作。

 

6.制陶

长乐市营前街道黄石村的古龙窑,位于该村铁马山坡上,至今仍在使用中。福州长乐陶器行业始于清康熙二年(1663),多数集中于营前镇的黄石、东屿、下洋等村,为手工作坊,主要产品都是本土常用的日用品。福州市陶瓷艺术研究会会长卢佳伦早年就读于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后致力于更新福州陶瓷文化,一直对福州陶瓷追根溯源,历经周折终于找到了福州地区遗留的最后一处“活着”的古龙窑。卢佳伦扎根于古窑口,守望着这座百年的龙窑,向老窑工们学习与交流。不久前在窑址打造了一个福州海峡陶艺交流中心,同时也希望更多年轻人来到这里,向本土的老师傅们学习制陶工艺,再设计出适合当下生活使用的陶器,让这片古龙窑重新焕发生机。

我们将寻找2-3位年轻设计师或艺术工作者,参与陶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