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畔计划︱萤火虫计划:点亮乡村孩子的科普教育

文章来源:《写字楼》

文/林赛贞  图/受访者提供

 

青少年的科普教育一直以来在国内处于被忽视被误解的状况,一些家长以为只是简单地传授科技理论或到科技馆参观即是一种科普教育。事实上,科普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组成,西方国家孩子动手能力强、善于质疑、思考和创新思维很大一部分得益于科技的普及教育。

2006年,热爱公益的断竹、飞花和数个志愿者在福州共同创办了“萤火虫计划”组织,旨在在乡村贫困孩子中普及科普教育。200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断竹带乡下外甥去科技馆玩,小外甥欣喜而兴奋,久久而不愿离开,回去后更是开心地分享着当日在科技馆见到的各种科技模型,给了断竹深深的触动,他意识到科普对于乡村孩子的吸引力匪浅。在随后的定期贫困孩子走访过程中,他发现,乡村科普教育几近缺失,乡村没有科普教育课,没有科普老师,没有科普器材没有科普实验室,关于科普的图书更是少之又少。在仔细分析了科普具有开拓眼界、启迪心智、发散思维和提升动手能力的价值和意义,对比单纯助学和其他心灵辅导等方式之后,断竹决定在乡村推行科普教育,他的想法得到了其他6位理事的支持。

 

动手科普首开先声

“萤火虫”们的科普教育,是从动手科普开始的。萤火虫科普课堂的理念是:科普是生活中的科普,科普是可触摸的东西,科普不是念书本、也不只是绚丽的PPT。前期资金缺乏,器材匮乏,他们想到了与福建省科技馆合作,从那里开来科技大篷车(也被称为“移动科技馆”),先让孩子们观看各种各样的动手科普展箱,有磁力转盘,有光学凹面镜的“同自己握手”,有红外线原理的无弦琴,有反映空气动力学原理的风洞小实验,有手摇发电机,有太阳能灯具,有二十多个项目,同学们最爱玩的是反映共振现象的鱼洗,排着队玩,玩一遍再去排队玩第二遍。


玩好了大篷车,开始组装汽车、飞机、电子积木等模型,同学们根据组装图把零件一一组装起来。别看组装后很简单,对于飞机、汽车模型事先没有概念、只折叠过纸飞机的乡村孩子,还是很考验他们的。还好,孩子们的好奇心驱使他们必须完成这一项任务。动手实验既需要理性的思考,又需要精细的手工实操,哪怕是平时再好动的孩子也会在此刻安静下来,专心致志完成他的模型。孩子们的组装,可以说是创造了他们的第一个科普作品——飞机后,迫不及待地在学校走廊上开始放飞,旋转又旋转着把橡皮筋拧紧,让螺旋桨转得更久,让飞机飞得更高、更远!这里不需要难懂的名词、枯燥的数字和拧巴的定理原理,萤火虫计划想告诉孩子们的是:“科普=很好玩!”

2013年9月,“萤火虫”注册成功,资金相对宽裕一些,他们常常活动后把数套模型器材留下,让孩子们反复操作。他们还把科普课堂的课件带到永泰、闽侯、以及闽北的尤溪、政和和闽东的屏南等乡村课堂,为孩子们普及多方面知识。

 

建立科普图书角,悦读无穷

下乡动手科普项目,广受乡村学校和学生欢迎,但由于活动不定点、在各校之间轮转,可持续不强,每次开展动手科普项目后,学生热情高涨,但学校和萤火虫都做不到后续的跟进。于是,有学校老师建言:能否设立科普图书角,由学校老师代管,以便长期开展科普活动。科普图书角应运而生。


一本真正的好科普读物,必须围绕一个中心议题展开,用最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科学道理,是各领域长期从事科普工作的专家所撰写,图文并茂,作者与读者间是平等互动的关系,而不是惯常的说教。因此,一本好的科普读物不仅可以使少年儿童获得科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少年儿童的动手能力,使少年儿童学到科学的思维方法,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萤火虫”们精心挑选的都是时下最流行、最优秀、最可以培养孩子们个性的科普读物,并通过阅读交流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收获。

“萤火虫”们还拟建科普兴趣小组和科普学愿桥。规划中的科普兴趣小组不仅涵盖动手科普和课堂图书角,而且由义工们的科普QQ群提供在线咨询和支持;科普学愿桥则通过连接公众(即资源)和乡村老师、乡村孩子,为乡村教师实施课堂内外的科普教育活动和项目提供资金和好点子的支持,并为乡村孩子实践动手科普和自己的想法提供小额资金的支持,每一个人都可以捐助自己关注的项目。


其实乡村的孩子不仅缺少科普知识,还缺失很重要的家庭关爱,这是孩子们的困惑,是萤火虫的困惑,也是社会的困惑。断竹说:“乡村的孩子有许多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基本是爷爷奶奶带,他们普遍缺乏知识,科普教育开拓了孩子们的视野。留守儿童往往比较孤单,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一两次的面对面心理辅导和远程电话或QQ心理疏导,并不能起到实质作用。我们希望动手科普活动能让乡村孩子静下心来,调节情绪,专注于科普和阅读,让他们在动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长大后动手能力也让他们社会生存能力强了许多。”未来,“萤火虫”们将如同他们的名字一样,一只只汇成光亮,凝聚成力量,带动社会为乡村孩子送去更多的知识、快乐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