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故乡人物︱“弘农人”的爱乡故事

编者按:2014年4月,爱故乡计划启动“2014年爱故乡年度人物征集评选活动”,活动由正荣公益基金会支持,面向全国征集和评选12名爱故乡年度人物,通过文章、视频短片,记录、分享他们的爱乡事迹,鼓励和推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建设故乡的行动中来。(更多了解请关注微信公众账号“iguxiang2013”)

 

推荐人车海生(灵宝弘农书院):以执行院长王犬才为代表的弘农书院农民团队,两年多来,在何慧丽教授指导下,探索生态苹果种植、道义流通模式、村庄内部资金互助等,为解决困扰村民的果树免疫力下降、土壤板结、苹果价格过低、贷款难等问题积累了经验。更可贵的是,将优秀传统文化和乡村建设结合起来,提高了村民道德素养、和睦了家庭、和谐了邻里关系、干群关系等。现在,在他们的感召下已经有好几名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大学生回村工作,给村庄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一、“弘农人”故事的开始——从南马庄到罗家村

2003年到2013年,何慧丽教授在豫东兰考从事乡村建设试验整整十年。 2012年下半年到2013年上半年,她把乡建探索从豫东兰考南马庄延伸到了豫西灵宝罗家村。

南马庄地处平原,土壤肥沃,黄河在此段高出地面,水可以自流到田里,灌溉便利。村民约1500口,耕地2800多亩,人均不到2亩。人多地少,不得不种养结合,多样化。种的有小麦、水稻、玉米、莲藕、芝麻、小豆、绿豆、棉花等,养的有猪、鱼、虾、螃蟹和泥鳅。这样的条件适合做生态农业,所以南马庄的发展路径是从无公害大米切入促成合作,打造“中原第一生态村”。

与南马庄不同,罗家村南依秦岭,北濒黄河,属山地丘陵地形。村民1700余口,耕地3800余亩,山林地近万亩,人均土地远多于南马庄。村民靠在山脚种植水果、在山上放羊为生。苹果占绝大部分,种植较单一。

灵宝作为一个县级市历史文化深厚,流传着太古时代夸父追日、女娃补天,上古时期老子著《道德经》、黄帝铸鼎等故事,此地农业文化历史悠久,汉武帝为了重视农业将之命名为“弘农郡”。罗家村也有个历史传说:春秋时期,晋文公因宫廷政变逃难到此,其臣子介子推“割股奉君,誓不受封”,死在山上。周围十二个村庄的百姓为了纪念他的忠义,在砥石峪原有的土地堂里,将其塑像和土地神并排供奉,称为山神。每年都要在此处唱两回“社戏”,这成为凝聚周边老百姓的精神纽带。十二社团由此而来。

为了借助本地浓厚的乡土传统文化,以文化道德复兴为基础来做新时期的综合性乡村建设试验,何慧丽教授在以广东莞东泰威电子有限公司李文良等当代儒商的支持下,在地方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下,成立了“灵宝市弘农书院”。弘农书院以“尊道贵德、和合生态”为办院宗旨,很多农村能人为乡建所吸引加入弘农书院的事业之中,成为“弘农人”。


二、“弘农人”的爱乡故事

1、山神庙守护者——王根法

王根法老人,60多岁,是前文所说山神庙的修缮者、守护者。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三和六月十五,十二社的村民要到山神庙唱两回社戏,召集人、组织者就是王根法大叔,他俨然成了附近十里八村的精神领袖。

文革期间,山神庙被破坏。神像当柴禾烧了,香炉、古碑等物品,有的被打碎,有的被埋到了土里,所幸房屋没有拆掉,孤独落寞的站立在半山腰上,几十年。改革开放后,国家放开了对宗教、民间文化信仰的管制,根法大叔就想把山神庙修一修,12个村的社戏再唱起来。几年里,他跟这个说跟那个说,联系了一些老人。2000年,终于大家捐款集资,重修了山神庙。新塑了神像,把直径约1米的大香炉从土里挖出来,用铁丝加固,还挖出了道光年间刻的一块碑。这样,十二社的社戏又恢复了。

儒家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敬宗收族”,对介子推的追念是这一方百姓民风淳朴。也维系着十二社村民之间、村民与大山、历史之间的感情。在保留和重新发掘乡土传统文化上,根法叔应该记一功。

何慧丽教授把王根法老人“恢复山神庙、唱社戏”等做法纳入了自己在乡村建设试验中复兴乡土传统文化的努力。2012年8月15日,何慧丽邀请了一些专家学者、儒商等,为十二社的乡亲们在砥石峪举办了一次“道德讲堂”。这是弘农书院的前身。

根法叔还在书院负责后勤,精打细算,有条有理。

2、乡土知识百科全书——王犬才

王犬才老人,70多岁,能书善画。他家门楼匾额上四个大字“勤耕博读”,这样的匾额在其他地方我还没有见过。走进小院,处处透着清雅别致,一棵葡萄树、一棵山楂树,让院子布满阴凉,叫不出名字的花草一盆一盆摆在台阶上。连柴都摞得整整齐齐。他平时着装也是整齐得体,从不随便。这些都反映他一丝不苟的做事风格。

他说,为了吃饭,年轻的时候就外出“打工”,到过很多地方。甘肃、陕西、山西、北京、天津、云南、浙江……不过,他的“打工”有点特别,中央党校《理论前沿》杂志社都待过。阅历丰富,又喜欢读书,所以很健谈,吃饭的时候经常给大家讲他走南闯北的见闻,“云南十八怪”啊、哪里水库里的黑鱼有半人长啊、天津的街道没有正南正北的……称得上一部活的中国近30年地理风俗百科全书。

2013年4月12日,弘农书院挂牌成立,他被推举为执行院长。本来他打算回家享清福的,子女们也不赞成继续做事。可是老人家说,“年轻时在外面跑,现在老了想为村里做点什么。”何教授13年5月到14年3月在美国访学,回国后教学科研任务较重,一般在北京,书院的具体事情王院长打理。一年半以来,各种院内具体活动、培训事务,接待其他村子和镇上、市里来的朋友、领导,搞培训活动时候给大家讲课……忠于职守,兢兢业业。

他最拿手的课程是“弟子规、传统文化与乡村建设”,在书院给乡亲、大学生讲过多次。今年7月19日,何教授因为事情调不开,不能去郑州中牟给参加十八届大学生交流会河南分会的同学们讲课,王院长代为前往授课。以弟子规为依据,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同学们讲了“孝顺、节俭、勤劳”等传统美德在人生中的价值、意义。一般讲这方面课程,容易流于空洞、枯燥,学校里的思想政治品德课,大学生都不喜欢上,属于“必逃的选修课”。王院长因为丰富的阅历,本身也是从传统里走来的人,把一种种道德品格融进一个个小故事里面,大家伸着脖子、瞪着眼睛,听得津津有味。笔者自己半年来有幸经常和老人家聊天,学到了很多在别的地方学不到的东西。

王院长还把自家的二亩地捐给书院,作为耕读教学基地使用。

3、乡村知识分子代表——何永斌

何永斌老师,50多岁,原来是罗家小学的老师,后来附近几个村小学合并,他又到合并后的万渡小学当老师。属于乡间知识分子,头脑细密,性情敦厚,擅长协调,村里有什么事大家经常征求他的意见。传统文化认为“士风决定民风”,乡间知识分子对一村风俗能起很大影响。他还写得一手好字,谁家有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等,他都会帮忙写大字。

何老师在书院担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是书院的枢纽,一切大事小事他都需要过问。从2012年秋季至今,书院的培训活动相当频繁,在广东东莞东泰威电子有限公司李文良先生等人的支持和大力参与下,2012年12月——2013年2月,举办三期“道德讲堂”,4月12日——5月26日,举办第一期“中华文化与乡村建设人才进修班”,7月12日——8月26日,举办第二期“中华文化与乡村建设人才进修班”,10月12日——11月25日,举办第三期“中华文化与乡村建设人才进修班”,这些都是2013年的时间较长的培训活动,还不算重阳节敬老等短期活动。 何永斌老师做为具有丰富协调管理经验的本地中年知识分子,他本身小学的事情也很多,所以,每天学校、书院,书院、学校……忙得不亦乐乎。

4、心态指导生态的修行人——王勤学

王勤学大叔,50多岁。家里有八亩果园——四亩富士苹果、两亩秦冠苹果、两亩桃子。进行生态试验两年了,绝对不用化肥、农药,苹果、桃子甜的不得了。自从去年学会了原始点按摩,他就成了书院里最忙的人,每天找他保健的人络绎不绝。他也是来者不拒,很乐意为别人解除病痛。是村里有名的厚道、实在人。他有一句名言,“心态决定生态”。

今年4月份曾经到他果园里去过,那时他正给果树打环保酵素——一种自制的营养液。两年没有用化肥农药,苹果树渐渐恢复了健康——叶子既不是营养过剩的深绿,也不是衰病的枯黄;果子结的并不少,并且多余的果子往往自己枯萎、脱落;还有死枝,但比刚停用化肥农药的时候少多了。不但果树恢复了健康,树下的草、虫子、土里的蚯蚓等生态系统也渐渐恢复了平衡。

前几天又去了一趟,苹果快熟了,其实有的已经可以吃了。和旁边用过农药、化肥的苹果比较,个头小一些,有的还有虫眼,但是,口感明显的不一样。一样的红富士品种,王大叔家的咬一口果肉紧实,甜度高,路对面果园里的吃起来松软、水气,像放久了的萝卜。厚道人才能种出厚道苹果。

王勤学大叔的果园是村里生态农业试验的样板。

5、弘农沃土合作社的支柱——何友民、王世斌、王合群

何友民、王世斌、王合群三位大叔,也都是50多岁,在合作社任职,负责统购统销——统购肥料,统销苹果。何友民当过兵,复员后在村里教书,现在退休了,为人有智慧、做事有魄力;王世彬是一个村民小组的组长,办事精细认真;王合群曾经当过村会计。他们三位是合作社骨干,去年一年内以农民的淳朴和热情,不但为广大社员提供统购农资的方便性服务;而且还带领果农们和广东东莞泰威公司等合作,探索生态苹果等农产品的道义流通模式,在为果农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道义流通”即以合作社为平台,企业家与果农签订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等原生态种植协议,同时企业家承诺保证农民的最低收入。流通过程中,合作社努力发掘、引进“道义消费者”。2013年5月24日—26日,举办了企业家责任与乡村建设研讨会;2013年8月21—25日举办了中华文化与生态苹果道义流通研讨会,把包括企业家在内的社会各阶层中优秀传统文化信仰者群体作为优先消费者。苹果道义流通的过程,是一场道义力量的感召与传递的践行过程。三位骨干为道义流通模式探索做出了贡献。


两年来,为书院的发展、家乡的美丽费心尽力的,还有很多人,每个人身上都有说不尽的故事。例如,樊栓社大叔是村里文艺队的领头人,在2013年秋冬的几个月内,带领大家打盘鼓,并在2013年正月十五,率领40名罗家人的盘鼓队在灵宝市出社火时威震灵宝城;在合作社资金互助部成立时,带领大家打盘鼓,那叫一个威武;李海生是远近闻名的种果树的技术能手,有国家正式职称的……和他们交往,能时时感受到他们对家乡的热爱。

令人高兴的是,在这些中老年人的感召下,不少年轻人也加入进来,樊冰——樊栓社大叔的儿子,大学生村官;何鹏展——何友民叔的儿子,也是大学生。还有张克强、何盼阳、罗社龙、刘巧珍、樊少欢、陈振丰、王英林等。老年人代表经验、智慧,年轻人代表冲劲、潜力,老年人和年轻人一起,建设美丽家乡就有希望,就会成功。

梁漱溟先生说,“中国文化有两个根,一个有形的根,就是乡村,一个无形的根,就是老道理。”故乡就是根,爱故乡就是连根养根。既要爱护山水草木,又要爱护乡土传统文化。这正是弘农书院的特点。何慧丽老师说,“弘农书院主要有两大任务,一个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家庭伦理道德重建和中医经验,一个是以农民经济合作社等方式推广生态农业,从作为宏观和整体的文化道德范畴出发,将乡土文化道德重建与组织制度创新相结合,来探索解决我们当下所面临的严峻问题。”王根法、王犬才、何永斌、王勤学等本土乡建前辈给村庄后辈做了表率。书院年轻人会以他们为榜样,热爱家乡,建设家乡。

灵宝市弘农书院,是以农民为主体的一个乡村书院,这在全国来说都极为罕见。弘农人,正身体力行地走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