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微公益】爱的时光体验馆:让理解成为爱的起点
文/刘念
题记:变老的感觉究竟是怎样的?年轻的我们都会对未来的自己有着不同的想象。花白的头发,模糊的视觉,微弱的听力,早已不再灵活的腿脚,也许还会伴随着疾病缠身。年轻的我们,总是难以体会到,一次让座、一次搀扶、一次悉心聆听、一次耐心解释,这些看似举手之劳的行为会对老年人有着多大的帮助。在“穿越时光”的过程中,体验者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快乐,更多的是对老人的理解,对未来的思考。
生根于尧化
尧化门,又名姚坊门,位于古都南京的东北郊,原是明代的外城城门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城门旧址早已不在。如今的尧化街道,远离着城市中心的喧嚣。6万多人居住于此,他们大都为拆迁安置而来,没有退休工资,依靠着微薄的低保度日,偶尔在外打些零工。
每个温暖的午后,老人们会带着自己的木质板凳围圈而坐,谈论着小区内的各种新鲜事儿。他们几乎都来自一个村落,对彼此甚为熟悉。或打牌、下棋,或把自己田间种植的蔬菜摊摆在路边售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2014年2月,即将走出校门的我一如许许多多的毕业生那样,在拥挤吵杂的人才市场里“挣扎”,在互联网上投递着一份份不知去向的简历。去哪里,回自己最熟悉的家乡。做什么,不知道。坦诚地说,在当时,学习社工专业的我,对于家乡的社工发展情况了解甚少,也并不抱有太大的希望。
然而,每当我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踌躇不前、困顿迷茫时,似乎总会在冥冥之中得到一些暗示,指引着你去往内心深处最期待的地方。
2014年5月,我来到爱德仁谷·好来屋公益服务中心——一个致力于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民非组织,成为了一名社工。在此之前,我从未想到过自己会成为一名养老服务领域的社会工作者,但在此之后,我只希望自己能够更好地为更多的老人服务。
一份预料之外的“礼物”
进入“好来屋”后,不同于最初的预想,我的服务地点不是在社区,而是一个被称作“爱的时光体验馆”的地方,我的服对象不是老人,而是一群群来自高校的为老服务志愿者。
“爱的时光体验馆并不在‘好来屋’最初申请公益创投的项目之内,也不属于其先前制定的年度计划。她的诞生,完全是一份预料之外的‘礼物’。”在向我介绍体验馆时,社工晓霞如是说道。
2013年9月,晓霞前往上海公益新天地交流学习。一家组织倡导的“致未来的我”的理念吸引了她。以同理心为基础,建立一个老年体验馆的想法萌生在心头。回到南京,恰逢爱德培育中心承接了南京市栖霞区社会组织培育工作,“好来屋”能够运用其中的场地来做一些事情,但又要区别于传统的长者服务内容。多次讨论之后,伙伴们认为,在培育中心建立老年体验馆是最合适的选择。
为了赶在培育中心揭牌之前完工,晓霞经历了人生中最大限度的一次跨专业合作,从上海同济大学的包容性设计研究中心到相关政府机构,从资金筹备到设计方案,无不需要她逐一跟进。尽管同济大学在设计上具有专业优势,但由于缺少长者服务的实践经验,所制定的方案仍需要经过双方的反复修改。
从些许闷热的夏末到略带寒意的初冬,在匆忙的不经意间,南京已经更替了一个又一个季节。2013年11月18日,南京的第一家老年体验馆——“爱的时光体验馆”终于落地建成。走进体验馆,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两幅巨大的海报。左侧的白漆墙面上,一双历经岁月而沧桑的手被放大在铜版纸上,显眼的位置印有“致未来的我”五个黑体字。右手边,四幅周边老人的生活剪影沿着透明的吊线垂挂下来。在这个三十几平方的空间里,摆放着六套“奇怪”的服装以及各类“特别”的道具。在社工的指引下,通过穿戴这些体验服装和道具,体验者便能够逐渐体会到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真实状态。
肢体体验
触觉体验
视觉体验
听觉体验
益智体验
体验反馈
“穿越时光”之旅
2014年4月13日,正荣公益基金会联合多家NGO组织,在南京新街口正洪街广场的“微公益大榕树”下举行“聚力微公益,传递正能量”公益转起来——南京民间公益团队宣传展示活动。
“好来屋”的社工们将“爱的时光体验馆”的服装与道具带到户外,邀请当天活动现场的参与者一同体验“穿越时光”。为了丰富活动的内容,他们还事先准备了10种倡导标语。社工与志愿者们将这些标语写在彩纸上,贴在自己的背后,让体验者们在体会“变老”的同时,选择自己所认可的理念进行拍照倡导。
正荣公益基金会的军军在了解“爱的时光体验馆”后,便穿戴起全套的服装亲身体验,并尝试了一些小游戏。参与体验后,军军认为体验的过程不仅有趣、新颖,同时也能够让体验者有所感悟和思考,便鼓励“好来屋”团队申请正荣公益基金会的南京微公益项目。
通过这一次的社会公众倡导体验活动,“爱的时光体验馆”不仅获得了正荣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也为更多的人所熟知。越来越多的高校志愿者加入到“穿越时光之旅”的队伍中,在“变老”中体会理解与关爱。
了解体验馆的理念,穿戴特制的服装与道具,分组完成上下楼梯、穿针引线、抄写文字、超市购物等有趣的体验任务,在卡片上写下“致未来的自己”,与同伴们分享自己的体验感受,这便是高校志愿者“穿越之旅”的主要“行程”。每一次的体验内容都会有不一样的地方,而体验者们的感受也各有各的不同。
“在穿戴上服装和道具后,我突然就觉得很不方便,当时我才明白原来老人的生活是如此不易。”
“我忽然觉得有人帮助的感觉真好。”
“本来我只是觉得好玩,想要穿体验服装试一试,但是,当我看到镜子中变老的自己时,顿时有一种想要哭的冲动。”
“在这一次的活动中,我们更多的是在趣味游戏中体验‘变老’的种种不易,也许我们的感受不一定完全与老年人一样,但至少我们开始理解他们,开始懂得关爱老人。”
“刚刚我戴着黄色眼罩和束缚手套穿针时,我真的觉得力不从心。我突然明白问什么外婆会让我帮她穿针了,原来在我们看来轻而易举的事情,对于老人们来说竟然是如此困难。”
社工向体验者介绍“致未来的我”
PK游戏中的穿针引线
模拟老年人在超市购物的情境
寻找丢失的“宝藏”
在卡片上写下“致未来的自己”
围圈而坐,分享自己的所感所得
让爱传播得更远
“欢迎大家来到爱的时光体验馆,在‘变老’之前,你们可以试着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未来的自己将会成为怎样的一个老人?是活泼开朗的,还是有些安静沉默的?是乐于参加户外活动的,还是愿意独自待在家中的?下面,就请同学们跟我走进体验馆吧!”记得第一次带领志愿者进行体验培训的我,紧张而生涩。
那时,对于我来说,组织体验培训、设计体验任务、分享体验感受都只是我工作内容一部分,因为我还未曾“变老”过。
2014年7月23日,一个平凡无奇的日子。我身着全套的体验服装,等待着80位宗教团体负责人前来参观。已经介绍过体验馆数十次的我,早已将建馆理念、服装与道具的作用牢记于心。可是,那天,却是我第一次穿上体验服装。
7月的南京,闷热难耐。一整天的接待结束后,我早已疲惫不堪。有同工说,“今天你辛苦了”。我打趣地回复道,“就算是让我做一天的老人吧”。
由于服装的限制,弯腰、坐下、走路、抬臂,这些平日里我们看似再也简单不过的事情都会令人感到力不从心。当时,我才真正体会到,我“老”了。
渐渐地,也许是因为切身体验过,也许是因为时间的沉淀,往后的每一次体验培训,我变得更加细心,为设计一项体验任务而思考许久,为体验者的一句话而辗转反侧。即使是没有人来的时候,我也会忍不住地想要在体验馆里待上一会儿,整理一下服装和道具,看一看被定格在墙面上的体验者写下的文字。晴日里,会想要把体验服装放在有阳光的地方晒一晒,下雨天,总担心窗户是不是关紧了。
后来,我才慢慢意识到,我爱上了这个被称作“爱的时光体验馆”的地方。
在他人看来,体验者在这里学会了理解,懂得了关爱。其实,社工于其中也在一同感动和分享,感动于体验背后的那些人和事,分享于彼此的经历与体会。
2014年8月15日,一位年轻的主持人亲身穿戴上体验服装和道具,亮相在电视荧屏上。“爱的时光体验馆”引起了南京各大媒体的好奇和关注。“关爱老人,就是关爱未来的自己”的倡导理念,透过一份又份油墨印刷的报纸,经过一个又一个网民的点击转载,被传播地越来越远。
从体验馆建成至今,一年多的时间里,有近千人参与了“爱的时光体验馆”的活动。我常常觉得,“穿越时光之旅”就好像一颗无名的种子。在体验的过程中,这颗小小的“种子”被悄悄地埋在了每一位体验者的内心深处。它会如何生根、发芽,它会开出怎样的花朵、结出怎样的果实,这些我们都无从知晓。但是,我相信,这一颗“爱的种子”,无论撒种在哪一片土地上,无论经历怎样的风雨,都将会生长出有爱的硕果,并最终,把爱带给更多的人。